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让“非遗公开课”公开下去
http://www.scol.com.cn(2020-3-19 8:30:5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剑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川菜大厨的指导下,我终于做了一道正宗的萝卜连锅汤……”近日,四川成都网友“喜洋洋”在朋友圈晒出她的美食图片,看上去品相不错。2月14日以来,蜀绣、道明竹编、川菜、青城武术、成都漆艺等四川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公开课,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等在视频中公开授课,催生了不少美食“大厨”、手工“大师”甚至武林“高手”,让“宅”家抗疫的网友多了乐趣,也让非遗为更多人熟悉。(3月18日农民日报)

  这些非遗公开课的确令人大开眼界,眼花缭乱,不仅展现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一下子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这种传播方式值得肯定和推广,希望这样的非遗公开课能够永久在线,常态化开展。

  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很多地方都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和文化,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文化大多处于沉睡状态,即便展示,也往往是轻描淡写,草草收场,比如,一些地方只是展现非遗产品,却没有及时展现产品的制作过程,这就导致公众对非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非遗产品是如何生产和制作的,更遑论得知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对非遗的传承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如今,四川省通过“非遗公开课”的方式,将当地的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无保留地展示,不仅是对公众文化需要的一种尊重和满足,也是一种文化开放和自信的展现。要知道,一些地方甚至认为非遗是地方秘密,不愿意公开和展示。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

  四川“非遗公开课”之所以受到网友追捧,原因有三:一是这种形式新颖,能够快速吸引和锁定网友目光。非遗大家并不陌生,但是“非遗公开课”却不多见,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新鲜感,犹如观看了一场魔术表演,观众迫切想知道魔术背后隐藏的“秘密”,而公开课就是对“魔术”的揭秘过程,自然能够吸引网友的关注。二是“非遗公开课”正好利用了疫情期间的宅家机会。疫情防控,很多人都足不出户,在家里无所事事,“非遗公开课”的出现正好填补着这段时间空白,让很多人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这种方式。其三,这次开展的非遗项目都是四川的重点非遗项目,蜀绣、道明竹编、川菜、青城武术、成都漆艺等等,这些项目在全国和全球都十分闻名,可以说是四川的标签,再加上这些项目的制作原料简单可取,制作也并不复杂,并非高大上的项目,再加上非遗传承人声情并茂的讲解,接地气,简单易学,很多网友一学就会,可操作性强,因此能够快速俘获人心。这些都是“非遗公开课”受宠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非遗公开课”是深受公众和网友欢迎的,这也给相关方面以启示,继续保留非遗公开课,不断借助网络公开课推出更多的项目。虽然这次“非遗公开课”很受欢迎,但是也不排除“讨巧”的成分,利用了疫情禁足的时间,因此,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公开课的内容,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保持公开课的持久稳定收视率和关注度。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的做法也无疑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这种方式值得复制推广。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