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人工智能测体温是一个技术起点
http://www.scol.com.cn(2020-2-7 7:49:0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海淀区牡丹园地铁站,一套用于发热及潜在被感染对象识别、筛查与分析的新系统于近日正式投用。乘客进站无需停留,红外设备可自动检测体温,每分钟测试数量达300人。即便因佩戴口罩遮挡了面部,也能通过“升级版”的人脸识别技术精准锁定。(北京青年报2月6日)

  此次疫情突发,公共安全服务中,对“非接触式”“敏感型的”“大批量检测”的信息化产品需求激增,或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牡丹园地铁站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体温检测方面,其未来的影响必然不会局限于此。

  据了解,该技术的基本架构为“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可以说将人眼“能看到的”及“不能看到的”都纳入了检测范围。将其于公共场所的投入使用,无疑能大幅度提高体温检测效率,避免工作人员逐人检测易产生的沟通争端。试想,倘若将应用场景替换到机场、车站、商场、学校,想必作用也十分突出。疫情形势研究,就需要将检查触角遍及方方面面。

  就目前来看,该技术的投入使用还仅仅停留在“检测方面”,其智能化应用水平并不高。由此,我们也不妨猜想它的未来作用。例如,可以通过AI面目识别,勾勒出疫情期间所有流动人员的交集点。当发现确诊病例来过该车站时,能运用历史记录,判断与确诊病例近距离接触过的路人及工作人员。在找到确诊病例传染轨迹的同时,避免扩大隔离范围。

  过去,人们对此类人体识别、面目识别技术于公共场所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毕竟,红外传感范围会涉及受检测者身体内部,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在疫情弥漫的这个特殊阶段,牡丹园地铁站对该技术的成功使用,或许能减少民众对技术应用的担忧。同时,催动有关部门针对该技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界定,让更多同类型技术产品得到推广使用。

  非特殊时节,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现实需求并不强,人工智能从虚构走进现实,需要打破不少认知障碍。眼下,人工智能技术企业不妨紧紧抓住这个时机,拓展市场,让更多的人看到AI的优势。这既是对防疫有利,也是对社会发展有利。(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