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高校心理援助热线遇冷何以使然?
http://www.scol.com.cn(2020-2-28 7:36: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孔德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新冠肺炎制造了两场“危机”:一场看得见,在身体;一场看不见,在心灵。

  疫情期间,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或免费心理援助热线,为产生焦虑或替代性创伤等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但记者采访时发现,疫情中有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却“不太信任”学校的心理热线,认为咨询了也没什么效果,导致一些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遇冷。(2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在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管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家属,还是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疫情的走势动态上。于此过程中,一些人因心理失衡而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甚至出现应激反应、抑郁表现,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走出困境。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咨询有如行路拐杖,在支撑不住时给予精神上的搀扶。

  一面是旺盛的潜在需求,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些“临时困难”学生的所急所盼,另一面却是高校心理援助热线遇冷,干预效果不佳,如此境地何以使然?

  就目前情况来看 ,全国范围内真正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数量稀少,能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也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疫情期间的需要,遑论高校。2018年2月,中国心理学会修订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明确了心理师的注册登记标准。但截至今年1月,我国达到这一专业标准的心理师不足1500人。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不具备足够的、系统接受过职业训练的心理辅导老师,更是直接从其他专业或科室调用人员,致使援助效果往往失之千里,还容易造成二次心理创伤。

  亦如报道所称,有的学生对于心理援助也存在理解偏差,对短短几十分钟的电话咨询预期过高。跟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不同,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服务一般是一次性的,更多聚焦于求助者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倘若对方情绪稳定或者得到平复、没有危险的话,即代表咨询完成,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

  有专家预判,疫情过后,这场“心理战”还将持续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此间如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排忧心、强信心,亟待更精准的施策。就现实而言,我们不能靠单一“兵种”打赢这场战役,需要多“兵种”共同作战。各高校既应加快组建能应对灾难和重大社会危机事件的心理援助专业队伍,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还应积极引进民间力量,邀请心理辅导专业组织进驻校园,参与到校园心理援助工作中,让其成为校内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科学成体系的心理帮助才是有效的。从长远来看,高校还应制定一个灾后心理援助机制或体系,以及较为完整的心理创伤评估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案。这样一旦灾难降临 ,也可避免忙乱,保证心理援助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可评估性。(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