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需要“三板斧”

http://www.scol.com.cn(2020-1-23 9:03:24)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汪剑超
作者:汪剑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我国尝试推行垃圾分类,已经有20年历史,但目前推行不容乐观。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在上期《问计高质量发展》中,刘建国教授认为,作为企业要找准定位,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这与奥北环保从事垃圾分类的理念很一致。我想结合奥北环保近年来在垃圾分类上的实践,谈一谈我们的思考。

  垃圾分类,要让意识变为常识。推行垃圾分类宣传多年,大多数公众都知道国家要做垃圾分类了,垃圾分类有益环境,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但是,这只是意识层面,对于分类的常识,能准确无误知道垃圾应该具体扔进哪一个垃圾桶的人,数量还不足。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有二。一是过去的垃圾分类宣传,一直在强调意识层面的培养,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常识。导致公众有意愿,却缺少行动。二是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时,一些基层社区的宣传材料往往是从互联网上东拼西凑而来,信息不准确,不系统,不权威,也没有挖掘和整理权威准确的垃圾分类信息。去年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科普“碱性干电池是其他垃圾”这一知识,居然引发了大讨论。实际上我国碱性电池无汞化至少已经10年以上了,但是不少人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电池会污染2万吨水”这种20年前的环保宣传知识上。

  让意识变为常识。奥北环保从2018年起,结合多年从事再生回收的渠道经验,整理了可回收物14分类标准:5种塑料(PET瓶、PE瓶、塑料袋膜、塑料泡沫、硬质塑料)、4门单类(织物、玻璃、电子、复合)、3类纸张(黄纸板、书报、综合纸)、2样金属(铝拉罐、其他金属),1个原则(干净干燥无异味),就是为希望行动的用户提供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垃圾分类,要提供有效的渠道。在解决了意识向常识转变的问题后,垃圾分类还有第二道难题,那就是做了到底有用没用?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过去我在北京工作生活时发现,所在小区几乎每年都宣传垃圾分类,发垃圾袋、发手册,小区楼下垃圾桶也摆了三四种。可我下楼去丢垃圾时候,发现不少邻居没扔对,把人们辛苦分好的垃圾给弄混了,保洁员也常常几个桶一起混着倒进垃圾车拉走,如此反复,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因此,垃圾分类要做好,在渠道上,第一需要稳定可靠,确保分对了的垃圾不会再混合起来。第二,渠道上必须给公众,尤其是居民提供反馈。分类正确将得到奖励,分类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知道自己错在哪。这样,大家才能够逐渐在实践中学会分类。现在越来越多的分类推动方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各种解决方式也开始出现:上海通过志愿者的形式进行反馈和监督,一些地方则采取智能垃圾箱,分类正确能够得到积分奖励换取礼品,这些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而奥北环保,也提供了一种独特方式:回收袋+投放点+收运车+收益返现。

  垃圾分类,还要实现可持续。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关键在于渠道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开始轰轰烈烈,过一段时间就偃旗息鼓。因此,社会成本和收益是否匹配,能否大规模复制和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上海推行的志愿者模式效果虽好,但也存在难以管理和持续的问题。智能垃圾箱则与志愿者模式相反,只想通过技术解决问题,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没能动员和调动起应有的社会资源,可能会导致垃圾的错误分类和投放,影响回收和再利用的效率。

  从长远来看,垃圾分类需要同时借助技术和人的力量,普及常识,打通渠道,实现长期可持续,才有最终实现人人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作者系奥北环保创始人、董事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