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统领城乡基层治理

http://www.scol.com.cn(2019-12-18 8:40:59)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后强
作者:李后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四川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社会向高效能治理转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历史性的转轨、历史性的担当、历史性的作为。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聚焦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这个衡量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把城乡基层治理作为我省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时代性命题和系统性工程,具有四川特色和巴蜀风格,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和有益探索。我们必须系统把握统领顶层设计、统领基本原则、统领行动架构的基本原则和内在机理,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和行动维度前进,为中国之治提供四川实践,作出四川贡献。

  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顶层设计:

  回答新时代四川城乡基层善治之问

  ●深刻阐明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

  ●重点部署治蜀兴川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紧迫性的治理问题

  ●重点围绕农村的乡镇和村、城市的街道和社区来展开

  悠悠巴蜀,治乱兴衰,历来是执政者面临的特殊考卷。巴蜀先民积淀了李冰治水兴天府之国、文翁治学兴痒序之教、诸葛治蜀兴三分天下等深厚底蕴。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巴蜀儿女,创造了天府之国发展的奇迹,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史诗。进入新时代,续写治与兴。在去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新部署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刻阐明了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交出了一份新时代城乡基层善治的四川答卷。

  锚定四川城乡基层治理的历史坐标。城乡治、天下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四川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既有类型多样、发展差异明显的广袤乡村,拥有5800多万农村人口,又有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和一批快速成长的大中小城市,还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基层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城乡形态深刻重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结合省情实际和既定战略目标,把城乡基层治理作为治蜀兴川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紧迫性的治理问题来重点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明确推进四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着力方向和重点,翻开了夯实治蜀兴川基层基础的历史新页。

  聚焦四川城乡基层治理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实现城乡基层善治,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对象上聚焦城乡基层,重点围绕农村的乡镇和村、城市的街道和社区来展开;在内容上聚焦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重点针对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问题来布局,必将加快释放制度优势红利、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

  确立四川城乡基层治理的各阶段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守正创新,以无比坚定的战略定力,围绕坚定制度自信深入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按照我们党成立一百年、二〇三五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间表”,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标对表中央顶层设计,明确到2021年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2035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目标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引领四川城乡基层善治在蹄疾步稳中奋进成势。

  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基本原则:

  构建四川城乡基层善治之策

  ●通篇贯穿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

  ●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四川城乡基层治理必须把握的指导思想和“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推进四川城乡基层走向善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首要遵循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通篇贯穿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尤其在社区建立党组织,在村级实行村支书兼任村主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行动坚决。

  逻辑原点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人民群众是治理主体。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在城乡基层制度建设上,始终牢牢把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主攻方向,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目标追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在社区、在乡村、在基层。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部署具体化。推进体制创新,把以往碎片化的政策系统化,发挥集成效应;实行流程再造,把“多处跑”变为“跑一处”;以民心为导向,把“散点式”管理变为“靶向式”管理,民心就是靶心,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认可度,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力量是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唯有将法治思维内化为整个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才会有更坚实的法治基础;改革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招,城乡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把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一体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法治化轨道上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实现城乡基层治理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重要理念是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在治理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以发展之基奠定善治之础,是城乡基层善治的演进规律。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重发展轻治理,发展治理两张皮,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转型跟不上经济转型,不仅带来了大量社会治理问题,也导致经济发展陷入重重阻碍。世界上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重要原因正是社会治理没有跟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都直接关系或蕴含城乡基层治理的内涵。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鲜明提出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是发展与治理基本规律的内生性演化。

  体系设计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从过去自上而下的社会管控体系转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体系,是我国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一次体系化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紧扣补齐共同体建设的突出短板,提升社会统筹能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行动架构:

  促进四川城乡基层善治之变

  ●关键在理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各类组织的关系

  ●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

  ●彰显了以改革之剑破治理之困的坚定决心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准对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方案,站位高、落点准,实对实、点对点、题对题、面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政策举措和工作举措,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项、基础面、支撑点,体现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以此为新起点,必将推动我省社会形态发生脱胎换骨的高级“相变”。

  引领性举措是更加彰显“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在城乡基层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实践证明,农村离开村党组织讲村民自治,城市离开社区党组织讲居民自治,都是不符合国情的,只会把农村搞散、社区搞乱。要实现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发展,关键在理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各类组织的关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在确定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中,列在第一句的任务就是“到2021年,全省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组织关系更加清晰顺畅”。在农村,通过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在城市社区,通过构建“街道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三级架构,延伸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手臂,形成“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这些举措理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各类自治组织的关系,在制度设计上构建起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工作新格局,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基础性支撑是更加注重“寓治理于服务”的民生诉求。高质量的为民服务带来执政根基的夯实。城乡基层治理面对的都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邻里的家长里短、基层的琐碎小事,但每一件小事又都是老百姓的大事,只有解决得到位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鲜明特征。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立足四川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尤为突出的大省,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雪中送炭,在为民服务载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精准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优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重点保障好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做到了既不吊高胃口、又尽力而为,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

  持续性动能是更加突出“以改革释活力”的机制创新。持续纵深改革带来执政活力的激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聚力解决好城乡基层治理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通篇贯彻中央精神,提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能力”要求,形成了城乡基层治理的系统改革设计。其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抓住了夯实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优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抓住了优化乡村资源结构、提高治理效能的基础;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宜居社区,抓住了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的空间载体。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了省委以改革之剑破治理之困的坚定决心。(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