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孩子容易丢东西背后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双“丢失”
http://www.scol.com.cn(2019-12-21 8:18: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维扬书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说多了家长群的故事,钱报记者一直挺好奇老师群的日常话题:是聊学生的成绩?还是谈自己的教学?于是,昨天做了个小调查,没想到收到的老师群截图发现,很多都成了失物招领群,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现在的孩子比从前的学生更容易丢东西。(12月20日《钱江晚报》)

  小孩子容易丢东西,这个很正常,咱们做大人的不是也经常丢这丢那吗?杭州景成实验学校有班主任认为,孩子丢三落四是家长惯出来的。得之易,失更易,没有个人财产保管意识,反正丢了家里还有。所以她建议家长装穷,“限量供应,超出约定,用劳动获得。”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这一“狠招”未必就能治好孩子容易丢东西的坏毛病。事实上,即便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也照样容易丢东西。

  孩子容易丢东西背后,其实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双“丢失”。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孩子对自己物品的照顾能力弱,没有保管自己物品的意识,大多是因为家长包办代劳过多。家长在生活中照顾孩子无微不至,什么都帮孩子想到了,如说帮孩子在家里归类玩具、整理房间以及保管物品,这么一来,孩子就坐享其成,没有机会自己做主,殊不知,这一做法无情剥夺了孩子构建独立意识的机会,也是一种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除了自立,孩子还需要学会自理,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语言、属于自己的物品等,儿童心理学家Cheryl Gilbert Mac Leod说得好:“教会孩子好的整理和规划的技巧是我们的职责。这些行为是孩子们需要学会的,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练习的越多,掌握得就越好”。再次,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孩子偶尔丢东西很正常,孩子如若经常丢三落四,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协商解决的办法,给孩子一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不问三七二十一指责或惩罚孩子。

  报道中提到一位小学老师记忆中的一桩校园“悬案”:“我在自己班的女生寝室里找到一件夏季校服。可问了全班学生,都没人说遗失校服。怕孩子弄不清,我把衣服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检查拿回去的行李里是否有遗失校服,结果愣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丢校服了”,还有老师吐槽:“最奇葩的是弄丢校裤。学校里老师在操场边捡到一条校裤,每个班问了一圈,没人要。真不知道那天弄丢裤子的孩子是怎么回家的。” 校服丢了没人认领,从一个侧面说明孩子丢了衣服没当回事,家长知道自己家孩子丢了衣服又碍于情面,没有让孩子自己去主动认领。笔者以为,让孩子失去了一次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丢了一件校服的损失更大。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也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老师总结出爱丢东西的孩子有两大特点:一是有点懒,铅笔掉在脚跟前也不肯弯腰捡一捡,脚一踢就不知道滚哪里去了;二是不会整理,座位上东西扔得乱七八糟。

  杭州3位小学老师的做法就很值得其他学校的老师借鉴:杭师附小班主任沈莉要求家长在校服写上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并告知孩子写在哪个位置,万一遗失方便寻找。像水杯这样随身携带容易丢失的物品,她也要求学生写上姓名,并排列好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每次喝完水都要物归原处;杭州永天实验小学班主任徐亚明老师每次上体育课前,她都会要求学生将厚外套和红领巾脱在教室,折叠好放桌上,再去操场;杭城一所小学的韩老师的做法则是每次孩子在操场运动结束后,她都会对自己负责的场地进行认真检查,提醒学生带好自己的物品离场。

  所以,要治好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不能靠家长“装穷”,而要靠家长和老师联手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