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让“到此一访”的扶贫到此结束
http://www.scol.com.cn(2019-12-7 9:12:1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婧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一人联系几家,定期上门访贫问苦,帮助找穷因、挖穷根,既帮输血、又促造血,本是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手段,也是机关干部下沉农村调研的重要方式。(12月6日 人民日报)

  既工作上“到此一游”的问题后,又出现了“到此一访”的新问题,从本质上而言还是工作上的形式主义,是责任上的“冒虚”。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在推进这项工作中,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反而让包保干部和贫困户双方都苦不堪言。这种为了访问而访问的工作方式,其实就是基层干部的“新负担”,也戳痛了群众的心。

  原本,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是扶贫工作上的精准扶贫方式之一,通过这种对接的方式,既能够把贫困群众的贫困原因识别得更清楚,也能够在解决方法上实现“一户一策”,更能够增强机关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贫困群众真正地摆脱贫困,这样的扶贫模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念歪了经。

  “到此一访”其实也就是一种痕迹主义,本身可以在电话中沟通的问题,也要到现场去,不但让贫困群众只能在家等待,更是让机关干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路上,更严重的是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在工作上的尽心尽责,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好地“留痕迹”,这样的“痕迹主义”自然会让干部和群众都苦不堪言。

  上门访贫是扶贫干部更好拉近干群之间距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什么事都需要上门去访问,更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干实事,以贫困群众生活现状实实在在的改变和他们的获得感去检验扶贫成效,才能够让扶贫更具有“含金量”。

  “到此一访”的歪风不能纵容,要及时地遏制这种风气的滋生蔓延,更需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绩去赢得民心,让“到处一访”的扶贫到此结束,才能够真扶贫。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