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日本诺奖丰收背后
http://www.scol.com.cn(2019-10-16 8:19:08)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肖余恨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单就论文发表数量来看,中国SCI论文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二,但我们要取得更多诺贝尔奖,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坚守和努力

  每年10月都是诺贝尔奖的“高光时刻”。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让我们看到更广阔宇宙的物理学家,化学奖则花落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他们极具洞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吉野彰成为继2000年白川英树获得化学奖后,日本第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保持了日本平均一年一位诺贝尔奖的纪录。一时间,人们又频频提起了日本政府在2001年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一计划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在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现在看来,却成果斐然。日本的“诺奖热潮”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让日本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此,有人分析道,进步的动力来自于日本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科研工作者严谨的科研态度,科研机构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学术团体以老带新的机制。尽管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实力,不能仅用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寡来评价,但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对科研人员攀登科学高峰却是莫大的鼓励。日本的这些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可供借鉴的路径。

  这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层面,在企业层面,对科研和创新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企业的科研方向,出发点在于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和打造市场竞争力,从科研方向上来看,更具有实用性的价值。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往往是“无心之得”,更着力于原创性的发现和洞见,是基础研究上的厚积薄发。我们不否认“工具理性”导向的重要性,但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的,需要大量的、深厚的基础为基座,才能创造出位于金字塔尖的科学成果。

  现在,科技创新以及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我国的科研实力较过去有了巨大提升,单就论文发表数量来看,中国SCI论文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二,但我们要取得更多诺贝尔奖,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坚守和努力。

  比如,在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上,要尽可能地松绑,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潜心科研,不能要求基础研究领域必须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在经费上,要为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提供条件,允许科学家们有较大的试错空间。

  诺贝尔奖是瞄准大问题的皇冠上的明珠,但在摘取这颗明珠的道路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些。(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