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90后立遗嘱是向死而生
http://www.scol.com.cn(2019-10-10 7:58:3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振忠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0月9日中国经济网消息:中国人忌讳谈生死,但年轻人的生死观在转变。时下立遗嘱的不止有耄耋老人,正值芳华青春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有多年轻呢?90后开始立遗嘱,最年轻的甚至只有18岁。

  如果没有法定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限制,“立遗嘱”就不仅仅会出现在90后当中,甚至会出现在更年轻的一代少年当中。在立遗嘱的年轻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该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18岁,18岁以下的我们不能做。”由这段新闻表述来看,最后的90后以及00后刚好处在法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18岁门槛上,因此,通过中华遗嘱数据库所显示的资料和数据,只能得到90后青年人的立遗嘱行为记录,而更年轻的青少年群体中一定还有更多的人们有如此打算。因此说,立遗嘱行为,一定会比236人这个统计数据还要多得多。

  90后立遗嘱,值得点赞和推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死”表现出极度回避的态度,觉得不吉利。社会甚至流行“恐4症”,即人们在选择手机号、车牌号、门牌号、电梯楼层时,都会有意识地避开“4”这个数字。而“恐4症”实质是一种新型迷信,至少在80年代以前,没有类似的新迷信行为和传言,只是到了80年代之后,才不知从何处传染到各地。以114,141为号码为顺序号的电话、单位编码司空见惯,那时候怎么就没有所谓的“恐4症”?“恐4症”之余,发财迷梦盛行,无限个8的车牌号楼号电话号,成了各行各业再升值再大捞一把外财的手段,岂不知这正是一种现代迷信的外延?回到“90后立遗嘱”这个现实问题,不正是一种对于传统迷信和现代迷信的双重打脸吗?

  90后立遗嘱是向死而生。我们在传统道德传统教育当中,一直缺少死亡教育这一课,甚至到了噤若寒蝉或者讳谈生死的地步,岂不知我们的古人并不会讳谈生死。王羲之在《兰亭序》当中有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已经教育人们,无论管有多么“痛哉”,一样要看淡生死。老人如此,年轻人同理,“黄泉路上无老幼”,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吗?因此说,不仅要对90后立遗嘱加以点赞和推崇,甚至应当褒扬其向死而生的达观姿态,只有卸下老牌迷信的传统包袱,才可能形成新的科学的生死观,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90后立遗嘱,反而让人们从新审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死,而更看到了达观奋进的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