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扶人不怕被讹”彰显见义勇为精神
http://www.scol.com.cn(2019-9-30 7:48:4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丁家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9月25日,河南新乡辉县一名八旬老人骑三轮车摔倒受伤,脚部受伤流血不止。上班途中路过的好心人刘福波上前把老人抱到路边,帮忙清理伤口并拨打120。刘福波表示之前扶过一位老奶奶结果被冤枉还挨了打,但帮人不应该怕讹,不要想太多,先把人救了再说。(9月28日澎湃新闻)

  “扶人被讹”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今遇到老人摔倒,很多人都不敢帮扶,唯恐“被讹”而惹上麻烦和纠纷。河南这名好心人刘福波之前扶人被冤枉还挨了打,但他路遇八旬老人摔倒,还是不怕被讹,毫不犹豫先把人救了再说。此举彰显见义勇为精神,值得点赞。笔者认为,尽管如今社会道德风气有所好转,但“扶不扶”依然是社会现实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反思。

  其实,大部分老人及其亲属都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对施救的好心人能表达感谢和感恩之情。但确实有极少数老人摔倒被救助后,不但不去感恩,竟然反过来诬陷施救者,要求对方赔偿医药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费用。如果索赔的数额较大,双方最终或许要对簿公堂解决纠纷。不少民众因担忧“扶人被讹”的潜在风险,路遇老人摔倒或需要救助时,通常会选择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但也有一些像河南这名好心人那样,把担心放在脑后,先扶人救人再说,这种大无畏的见义勇为精神,体现了满满的正能量,当然值得鼓励和褒奖。

  然而,扶人暗藏“被讹”风险,毕竟大多数人会有所顾忌。救助老人时的情况比较紧急,或许施救者的好心人没有留下足够的现场证据,来证明自己扶人是救助行为,一旦被老人或其亲属讹诈,往往是有理说不清,不仅要遭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要牵扯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处理由此引发的纠纷。这种现象虽然是极少数,但“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导致很多民众路遇摔倒老人会“望而却步”不敢扶。因此,采取措施为见义勇为的好心人兜底,才能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担心,即便被讹也不会有诸多的麻烦和纠纷,更多的民众才有勇气去扶摔倒的老人。

  笔者认为,遏制“扶人被讹”现象,根治“扶不扶”的焦虑,还要从法治层面考量而“对症下药”。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讹诈行为,为见义勇为者撑腰,对恶意讹诈好心人的行为予以严惩,并加大讹诈者的违法成本,涉嫌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让有讹诈冲动的老人及其亲属在权衡利弊之下,不敢去诬陷施救的好心人。另一方面,对见义勇为的好心人,政府部门不仅要大力予以褒奖,还应采取必要的兜底保障措施,如设立“救人基金”给被讹者提供医药费垫付和代为赔偿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让他们“流血又流泪”,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相信,随着民众整体文明素质提升,加上有兜底保障和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扶不扶”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老人摔倒后就会得到身边人的及时救助。(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