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文化惠民是安逸四川的“大蛋糕”
http://www.scol.com.cn(2019-9-25 14:08:1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70年来,巴蜀大地上,文化的根越扎越深,文艺的花越开越美。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激发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文化新气象。安逸,这一川味十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表现了川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文化的繁荣兴盛,让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

  四川,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瑰丽多彩。既有举世瞩目的文化古迹,也有多元丰富的文化活动,更有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每一处古迹,都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故事,每一处风景,都蕴藏着属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文化因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既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也有怡然自得的安逸享受,在这片充满文化自信的川蜀大地上,文化始终如一条纽带,维系过去与现在,如一条河流,滋润着川人的心田。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文化惠民工程当成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才能让文化激荡出源头活水,才能让文化惠及民生大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始终把文化惠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城市乡村,从基础设施投入到文化惠民政策的出台,从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到文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四川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惠民,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四川加快了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力度,全省文化事业费从2012年27.49亿元增长到2018年43亿元。从城市到老少边穷的乡村,四川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了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四川始终坚守文化惠民的初心,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文化产业是文化惠民的载体和抓手。既要做到以文化人,更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文化释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四川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发展,能够突破4万亿的经济总量大关,既与改革开放有关,也与文化产业拉动有关。从原来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如今的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文化走向了前台,成为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引擎。近年来,四川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明显。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3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7.0倍,年均增长24.9%,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发展强劲,亮点纷呈,成为四川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从天府旅游名县授牌,到文旅特色小镇被命名,从“一核五带”总体布局,到系统政策引导发展,“你追我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局面,正在巴山蜀水间展开。诗与远方的牵手、资源与产业的共振,四川的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激荡起蓬勃的生机活力。

  文化如水,生生不息。文化如歌,铿锵激越。生活在川蜀大地的四川人民,在文化惠民的阳光普照下,日子过得舒适而安逸。(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