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根除“网瘾成疾”要“防治于未然”
http://www.scol.com.cn(2019-8-15 7:49: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安星予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的患病率约为27.5%。(8月14日 《人民日报》)

  当下,互联网时代大潮卷席,随着电脑、智能手机、PAD等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与“触网”低龄化的不断加剧,部分青少年沉迷网游而导致“网瘾成疾”的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中,对于身患“网瘾”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然给出了2400万这样的惊心动魄的数字;再加之坊间一个又一个如“蟑螂小强”般顽固难除的“戒网中心”死灰复燃、层出不穷,青少年“身染网疾”难以治愈早已不是“个家私事”,而是一个被放大至整个社会都无法忽视的痛点问题。

  “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负面后果已经产生却持续加大游戏强度”......以上种种,皆为游戏障碍的表现形式,而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便会诱发难以根除的“网瘾”。那么,若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得这些本应在朝气蓬勃的璀璨年华里拼搏奋斗的青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沉迷游戏、荒废学业、自暴自弃,甚至为了自己的“游戏人生”不惜伤害至亲与自己的“网瘾少年”呢?网络游戏又究竟是有怎样的“魔力”,能够使一个未来大有可图的积极青年,一蹶不振、前程尽毁,更甚者三观尽碎呢?追根溯源,除了青少年自身年龄偏低、自控力较差外,家庭因素和游戏开发商二者更应“各打五十大板”。

  由此,要找到彻底根治“网瘾”的“良药”,使“游戏障碍”这一“沉疴痼疾”彻底远离当代青少年、再无腐蚀其身心健康的可能,还需要游戏开发商、社会和家庭三方面一齐探索努力,共建共治。“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作为游戏开发运营单位,应该首当其冲的扛起“整改”大旗,从源头上为青少年织就一张防沉迷“网游保护网”,自发主动地制作、引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不失趣味的游戏软件,自觉摒弃暴力、血腥、情色等粗鄙内容的同时,给青少年带来正面的价值引导;其次,要改变核心目标是创造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思维,使网游系统中的“防沉迷”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实名注册、限时游戏、强制下线,而并非仅仅“提醒了事”。

  同时,社会层面永远是青少年良好成长平台的搭建者。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强制管理措施,对于网络游戏尽快建立“审核分级”制度,建立健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审查机制,整顿完善目前行业内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对今后网游上线和游戏运营形成规范的指导意见;再者,医疗机构应尽快成立专科病室,针对目前游戏障碍相关病理,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在如何预防、治疗相关病症方面给予专业意见;此外,政府部门要将监督职能发挥到实处,在不断净化网络游戏空间的同时,对于那些打着“治疗网瘾”的幌子牟取利益的非法机构,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最后,家庭永远是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父母不仅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因此,家长在以身作则不沉溺网络的同时,还要注重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不能因工作忙碌放任孩子与“电子保姆”为伴,从而忽视青少年成长、使他们“被动委身”于网络世界。要让父母所赋予的有价值的陪伴、交流和沟通,汇集成日常家庭生活中,最温情的主旋律。“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也唯有开发商、社会、家庭共同发力,各不推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是青少年真正根除“网瘾”的那一剂“苦口良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