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领导干部要善于调查研究
http://www.scol.com.cn(2019-8-17 9:12:0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贾合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蹲点调研报告《凉山脱贫攻坚调查》。

  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更提出了调查研究具体的方法要求,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今天,领导干部该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蹲点调研报告《凉山脱贫攻坚调查》,堪为今天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一个范本,值得一读,令人启迪。

  调查研究,必须明确主题和抓住重点。其实,做一次调查研究,就如做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主题,知道写什么,此后才能铺开笔墨,提纲挈领,有条理地写下去,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文章写成四不像。纵观《凉山脱贫攻坚调查》,洋洋7000字,篇幅不可谓短,但字字句句有看头、有嚼头,给人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感觉。因为,其调查抓住了脱贫攻坚这个最重要、最紧要、事关重大的主题,突出了“两不愁三保障”这个人们最关切的重点。所以,这篇调查报告就有分量、有价值,感动人心。

  调查研究,必须选对去处和找好对象。以往有一种被社会诟病的现象,就是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查,只拣好地方去,越是偏远越是问题多的地方越不去,且走马观花、车窗观景,听喜不听忧、看好不看差,由此写出的调查报告也是“假大空”,很不受用。《凉山脱贫攻坚调查》所以能登上《求是》杂志大雅之堂,就在于调查的去处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事关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全面胜利,调查的对象是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挖掘的是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这篇调查报告就很有含金量,特别抓人眼球。

  调查研究,必须放下身段和一沉到底。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就是说,调查研究要获得真知,就必须走完深入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省委书记彭清华正是这样,到四川工作一年多来,先后6次到凉山调研扶贫工作,这次3天时间里,他走访了6个乡、7个村、29户贫困户,在农户家中召开了3次有贫困群众、老党员、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参加的“坝坝会”,利用晚上时间召开了3次县乡干部座谈会。因此,《凉山脱贫攻坚调查》才写得令人叹服、令人鼓舞。

  调查研究,必须研究对策和做好下文。调查研究,调查是过程、是前提,研究是根本、是方法,但关键是要做好下文,力戒虎头蛇尾,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和结果。《凉山脱贫攻坚调查》所以中看,就在于其善始善终,最主要是明确、并量化了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如资源配置要更加科学合理、扶贫政策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解决阻碍凉山脱贫的特殊社会问题等,同时提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更加精准务实,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压紧压实领导责任、防止精神松懈滑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带不走的乡村干部人才队伍。所以,无论怎么看,《凉山脱贫攻坚调查》都显得非常完满、丰实和有用,令人期待。

  在其位、谋其政,食人民俸禄,做人民公仆,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凉山脱贫攻坚调查》值得一读,只因来源于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但更值得领导干部学习的,是其中蕴含着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实事求是的调查作风、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一心为民的真情厚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