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从“三个维度”见证四川藏区发展变化
http://www.scol.com.cn(2019-8-4 9:23:1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自2012年四川启动省内对口援藏工作以来,成都市共选派近6000名援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甘孜、阿坝19个县开展帮扶工作,厚植民生、全域结对、产业帮扶,助力藏区脱贫奔康。6年里,本报多名记者也跟随成都援藏干部的脚步,行程上万公里,在川西高原体验援藏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点滴记录着我省藏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2019年08月03日四川日报)

  一直以来,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四川藏区发展,随着中央、省委对藏区工作关心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新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优势。成都市肩负着对口援藏工作的责任和使命,选派近6000名援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甘孜、阿坝19个县开展帮扶工作,援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把援藏工作作为一种缘分、一份责任,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一次历练,在援藏工作积累富贵的精神财富。

  帮扶工作,厚植民生、全域结对、产业帮扶,助力藏区脱贫奔康,对于援藏干部来说,援藏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更是一份情怀和追求,而从藏区群众的变化中足以见证了藏区发展变化。四川藏区发生了那些变化,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四川藏区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从成都市援藏工作的厚度、广度、深度,就足以见证四川藏区发展变化。

  从援藏工作的厚度来看,厚植了藏区民生基础。报道称,67岁的阿妈曲珍是色达县色柯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阿妈曲珍一家盖起了新房,住进新房子。其实,老阿妈曲珍是藏区脱贫奔康中的一个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援藏干部的精准帮扶下,藏区群众不仅像阿妈曲珍那样住上新房子、过上了好日,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改观,藏区众打开了扇脱贫奔康的大门,群众看病不再舍近求远,孩子读书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这对藏区群众来说是最大的实惠。易地扶贫搬迁不花钱、看病读书更方便,川西高原体验援藏工作中援藏干部用情用心用力帮扶藏区群众,厚植援藏工作的厚度。

  从援藏工作的广度来看,扩大了藏区脱贫覆盖面。藏区是全省和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 从2012年开始,四川就对藏区推出对口帮扶。成都市主动承担起援藏工作,形成了“一线有专业队、前方有指挥部、后方有总调度”的工作格局,援藏地与授援地结队帮扶、全域援藏、立体援藏,帮助授援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宿,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藏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比如蒲江牵头组织泸定县文旅人才到蒲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石象湖、樱桃山等地考察培训,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互访机制,实现帮扶全覆盖。

  从援藏工作的深度来看,实现了援两地深度融合。藏区最关键的是要变“输血援助”为“造血提升”。正因为此,成都市始终把产业援助摆在对口支援突出位置,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制定支持阿坝州、甘孜州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在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旅游业协同发展等10个方面深度发力,将“输血”式援藏转变为“造血”式援藏,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转变,推动援藏地与授援地深度融合,力促藏区发展方式由“输血援助”向“造血提升”转变。

  援藏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奉献,更是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展示。自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援藏干部克服高原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倾情倾智、用心用力开展工作,为藏区的安康、雪域高原人民的幸福全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笔者看来,川西高原体验援藏工作真的艰辛、真的不易,用援藏的话说“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是来干事的,我要为色地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无论是援藏的工作厚度,还是援藏的工作广度,或是援藏的工作深度,可以说,援藏工作的“三个维度”彰显了四川藏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见证了四川藏区发展变化,让援藏之花绽放川西高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