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看到两则关闭自媒体的报道,一是甘肃省依法关闭了“会宁飞越梦想”“会宁飞越梦想视频号”等8个微信公众号,二是中山市关闭了“中山猛料”“东凤关注”“微石岐”“中山乐居”“大粤房产中山站”等微信公众号。官方称,这些自媒体擅自采集、发布新闻信息,篡改转载新闻内容,涉黄低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大搞“标题党”,造成社会恶劣影响。
人所共知,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是某些人、某些企业违法违规牟取暴利的平台,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守住规矩底线。事实证明,自媒体的规范不能全压在慎独自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上,依法治理才是托底之策。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媒体要长期保持健康气色,把好入口关也十分重要。
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近年来,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数量一路攀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艾瑞统计,2017年微博平台内拥有10万人以上粉丝的KOL数量较2016年增长了57.3%,微信公众号数量也早已突破1000万大关。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自制信息并在更大网络平台发布。从制作到发表,自媒体的高效信息传递是传统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那种对信息筛选,以及议程设置的规范在这里基本失效。
自媒体要保持高颜值绕不开许可制这个关卡。这个道理很简单,办学校需要政府批准,当老师也要有教师资格证。当下,按照《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纳入许可管理的主要是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服务单位,而对自媒体申办,政府部门并不履行审核之责。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病很明显,由于把控力的递减和利益导向的使然,作为网络传播这个特殊行业的企业很难在资质上把好门。再者,对网络出版资质的审查,也不应该是企业的职责。长远来看,行管部门承担起自媒体准入审查的职责或实行资质授证制度,是自媒体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自媒体的常态化即时监管,服务运营商这道防线很难托底。自媒体运营平台当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对自媒体申请人的准入审核,却不能全部赋权于企业。因为,就企业的属性而言,过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的把控,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事实上也是无法寻代外包的。现在成为一个自媒体人很容易,只要一张身份证件、注册一个自媒体号即可。过于宽泛的从业资质筛查,加之内容审核的挂一漏万、无能为力,给一些缺乏责任感的自媒体提供了生存的乐园。
鉴于自媒体种类繁多,传播的功能不一,应该本着分类管理的思路,设置不同的入行门槛。根据账号的身份和资质,做好分类备案,为不同类型的账号贴上不同标识,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如以发布新闻资讯为主的社交类自媒体,实质上从事的是信息创作和生产,既然办的是新闻媒体,理所当然应该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资质条件。
就属性而言,自媒体仍然是社会价值的传播载体。不容否认,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民生利好,但凡事要算大账,不能因为自媒体能创收,就可以忽视聚民心、兴文化的使命。在制度设计上,应前置审查关口,防患于未然,不能定位于事后补救,更不能满足于坐待“扎住手了再拔刺”。因为,等发现自媒体造成了恶略影响再去关闭,为时已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