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遗体捐赠必须要“善始善终”
http://www.scol.com.cn(2019-5-24 7:58:3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6年,四川宜宾女孩杨家珊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生前,家庭贫困的杨家珊得到热心人士资助治病,感恩于此又无以为报,决定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成都医学院接收了杨家珊的遗体用于教学,此后火化成骨灰。而最近,杨家珊的父亲与成都医学院取得联系,希望杨家珊入土为安,然他得到的答复却是:“遗体捐献者的骨灰,只能是亲属自行领取”(据5月22日《观察者网》)。 

  对逝者,坊间向来信奉“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无论怎样离世,亲人都希望尽快入土安葬,这样一是敬畏逝者,二是让逝者长眠安息,为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应当说,在传统观念相对根深蒂固的普通群体中,杨家珊能够在生前承诺将遗体捐献给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用于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勇气和对社会满满的爱心奉献。  

  在遗体和器官捐献尚未被公众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杨家珊遗体的捐献尤其还能得到父亲的理解与支持,其对社会遗体捐献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甚至远大于杨家珊遗体捐赠的本身。报道中也披露,自从杨家珊遗体捐赠之后,受其影响带动,当地不仅有多人向有关机构咨询遗体捐赠事宜,更有23岁的患病青年谢正强毅然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奉献于医学研究。  

  尽管在遗体捐赠条例方面,全国各省既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地方甚至还是“空白”,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却不能回避,一方面科研院校迫切需要遗体捐赠,而另一方面包括笔者在内的社会公众,均对遗体捐赠之后能否“入土为安”或是如何妥善安置产生忧虑,而在这方面,媒体也鲜有报道。对于杨家珊遗体捐赠用于科研完成之后如何处置,同样也是很多意欲捐赠遗体者以及亲属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杨家珊遗体捐赠的后续处理,既是给所有准备捐赠遗体的一面镜子,也是在考量受捐机构的温度,无论相关法规是否健全完善,“善始善终”都应该是受捐机构恪守的准则。  

  从以往媒体针对遗体和器官捐赠的相关报道来看,包括医护人员和受捐机构在内,在接受捐赠时,无不对捐赠者和其家庭充满敬重,受捐现场也非常具有令人感动的仪式感,尤其是对遗体捐赠者,更被敬为“无言的老师”。但“善始”我们见的很多,而遗体捐赠用于科研完成之后,“善终”究竟是否做到,却很少看到相关报道。很显然,类似“遗体捐献者骨灰,只能是亲属自行领取”的做法,既不是个例,恐怕也不只存在于成都医学院,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遗体捐赠后续处理制定法律法规,在制度欠缺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让遗体捐赠者家属感受到“温暖”,不只是考量受捐院校机构的人文情怀,更考量对待科学研究的慎重态度。  

  说到底,遗体捐赠是对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的最无私奉献,只有做到“善始善终”才能让遗体捐赠者家属亲人感受到被敬重的温暖,相关法规可能存在“滞后”,但对遗体捐赠者家属的人文元素和人性化温度却不能有任何缺失和降低,特别是针对类似杨家珊父亲这样居住在大山深处又特别困难的家庭,更应当释放出特殊的温暖,这不仅仅只是告慰杨家珊和关心她的家人,同样也是对所有遗体捐赠者的尊重和让人性之光烛照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