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思考
http://www.scol.com.cn(2019-3-15 9:06:16)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胡雯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对扶持小农户、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作出了全面部署。

  四川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历来人地矛盾突出。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1.11亩,耕地规模化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种面积的比重仅为9.2%,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所占比重仅3.1%。同时,极其有限的耕地资源中,近60%分布在丘区,中低产田占比面积大,土地细碎化、零星化和大量分散小农户的特征十分明显。

  实践证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向,而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的现实,决定我们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绝不能走摒弃小农、剥夺小农的道路,而应以小农户共享为核心,创新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可以实现二者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其核心实质是要充分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川小农户多,为他们创造共商共建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会,提升其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能力,促进小农户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调互促,推动小农户与农业关联的现代生产及供应链条对接,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梗阻”,才能形成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互补协作、和谐共生、利益共享的发展局面,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持续内驱动力,从而最终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谋求发展并实现城乡融为一体。

  近年来,四川各地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等实践中,已初步探索出一些符合四川省情、富有地域特质的实践发展模式。一是辐射带动型小农共享模式,即持续深化农地产权等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作用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聚集效应,从规划引导到机制设计上均注重关照小农户利益,通过“大园区+小庭园”、劳务承包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发展并助农增收。二是产业联盟型小农共享模式,即通过订单农业、生产托管等协作生产方式,遵循专业化分工原则和市场化契约规则,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取暖、协作共赢。三是互助合作型小农共享模式,即通过小农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广泛吸纳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商共建共营。四是开发式平台型小农共享模式,即通过积极发挥政府的整合作用和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返乡农民和大学生、小农户等多元主体投入和共创共享。五是党建领动聚合型小农共享模式,即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让“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四川各地的实践探索表明,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创造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能力水平、降低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并实现小农户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理利益分享和互惠互利,切实增强小农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面临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合作能力等问题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小农户在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合作能力乃至政策能力等方面仍然弱势,与现代农业在生产特征、运行规律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小农户的生产能力弱势,最直观地表现于劳动力禀赋、物质装备能力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偏低。据统计,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55岁及以上占比高达38.1%,高中及以上学历仅5.2%;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1/4。而小农户更深层的“后天积弱”则在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向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延伸产业链条,并把过去与农业农村相割裂的现代工商业乃至物流、金融、保险等整合其中,形成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条、涵盖一二三产在内的涉农产业体系,其生产经营范畴已远远超越家庭农户的边界,对分散弱质的小农户融入具有排斥性。

  小农户的市场能力弱势突出表现于农业生产环节之外的仓储、流通、销售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相关的技术和资本等领域。小农户基本不具备议价能力,且对市场波动缺乏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而当前新型经营主体以多种方式与小农户建立起的利益联结模式中,虽然在引入新技术、现代生产标准及管理理念,订单式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方面具有一定成效,但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极易出现违约或不合作等。

  小农户的合作能力弱势集中表现于集体行动决策成本高和执行效能弱,难以形成提高生产能力与市场谈判力的合力。由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整村或成片推进的小农户合作机制,多数因缺乏农村精英引领或持续业务支撑而流于形式;部分农民专合社实则成为工商资本获取国家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而披上的“马甲”;部分由第三方公益机构扶助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则极易出现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可持续性缺乏。目前,全省真正由农民自发建立、农民精英领办、有持续业务并良性运行的合作组织为数不多,且多为利益松散型组织,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的作用甚微。

  小农户的政策能力弱势既来自于政府也来自于农户自身的影响。受制于传统小农户的信息能力及政策运用能力弱质,小农户往往因不知道、搞不懂而难以被现行政策有效惠及。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以来政策的规模化偏好,大量政策优惠政策及补贴投向了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组织。

  有机衔接需提升组织化程度、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优化政策保障制度

  在坚持解决“三农”问题,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的宏观背景下,四川应继续聚焦补齐农村基础短板、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等重点领域,多管齐下为小农户融入和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提升能力、激发能动力。

  一是致力于提升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小农户为核心主体的合作化组织体系,将是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的基础性组织保障。这意味着把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农户按照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则组织起来。这样的合作组织,优势在于集外生于农村的企业及企业家精神和内生于农村的组织优越性于一体,既克服“公司+农户”的不足,又能提高农户集体行动的能力和谈判地位。要加大对以小农户为核心主体的合作化组织体系的培育,并以合作组织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完善扶持政策体系。除重点扶持100户社员以上的省级重点合作社,应对规模相对小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同时鼓励建立合作联社或合作组织联盟,支持合作组织开办加工企业、建设采购销售团队,提高合作组织延伸产业链的能力,增强其分享非农业生产环节利润的能力。

  二是致力于构建涵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否在保持家庭为核心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价值链整合体系,建立起涵盖农业全产业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四川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支撑性保障。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核心服务+N”的方式,因地制宜健全农业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在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资源平台和协调功能。要加快发展经营性农业服务体系,大力鼓励和培育涉农投入品供给、生产作业、储运加工、金融保险等领域经营性服务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深入田间为农业提供专业化或综合性生产服务;鼓励建立片区式“农业服务超市”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满足合作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分散小农户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三是致力于培育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三农”人才体系。要积极发现和沉淀农村精英,对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能手等各类农村精英开展常态化培训;推广职业经理人及职业农民认定和等级评定;要充分运用农民夜校,以农村精英“师带徒”、农民合作组织技术交流及技能大赛、科研机构下农村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递现代市场信息、传播现代生产技能,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助推小农户建立互助共享的生产经营关系网络。要把握农民合作组织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型、营销型等专业人才需求,对重点示范合作组织的人才引进予以适当政策扶助。

  四是致力于向功能性政策转变强化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互利互赢是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常态方向,客观要求政策设计从过去规模化偏好的“选择性支持”转向功能和结果导向的“功能性支持”,既激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发展,也保护和扶助现代小农户的发育成长。要继续加大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完善和提升小农户基本生产条件。要创新政策扶助方式,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烘干、仓储、机库棚、育秧棚等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三权分置”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小农户探索按户连片耕种、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满足小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差异化的金融定制服务;探索以合作金融为突破口增强农民合作组织利益联系与业务运作,鼓励和引导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组织,等等。

  以小农户共享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以务实的精神,摒弃“亲大农、远小农”的倾向,以家庭农户为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将小农户导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轨道上来,参与建设、分享红利、增收致富,聚力实现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者系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区域经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