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警惕“特色亮点”沦为“基层负累”
http://www.scol.com.cn(2019-3-23 8:11:0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沈道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一名基层干部向笔者吐槽,上级单位要到镇上检查考核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领导将撰写“特色亮点”材料的任务,交给了他。可实际情况是,镇上做的都是些“规定动作”,并没有什么“特色亮点”可言。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不得不熬夜加班“杜撰经验”,对于这样“辛辛苦苦的形式主义”,他内心充满了抗拒,但又无可奈何。

  “特色亮点”工作不是笔下生花“编”出来的,而是,立足创新求变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鼓励基层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打破常规,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开展工作,无疑是好的。但前提是基层能够“出实招”“结真果”。令人遗憾的是,基层杜撰“特色亮点”以求在上级检查考核中得高分、受表扬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严重。这不仅有违鼓励基层创新的初衷,而且还滋生出了造假之风,衍生出了形式主义。

  为何基层热衷在杜撰“特色亮点”上下功夫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基层很多时候连常规的日常业务都应对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创新,但“特色亮点”工作又是“加分项”,不容有失,于是,最为简便的方式便是“造假”;二是上级到基层检查调研,如果基层不能拿出点“干货”,容易给上级留下对工作“不重视”“不落实”“不作为”的负面印象,可是,那个基层领导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呢?因此,提炼工作“特色亮点”就成了不少基层单位迎检检查调研的“必做动作”;三是面对上级的检查考核,基层单位之间其实存在竞争关系,而往往他们的工作都干得差不多,如果其他基层单位都能杜撰“特色亮点”以获得工作肯定,自己如果不跟着做,岂不吃亏了。

  为了“特色亮点”撰写“特色亮点”,表面上看,这样的形式主义,板子应该打在基层单位身上,可是,如果深究,其实我们也应该在检查考核制度上进行一些反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什么上级单位到基层检查调研,总是张口看“特色”,闭口要“亮点”呢?当“特色亮点”这个诱因在基层被放大,工作怎么可能不扭曲变形呢?

  当然,这不是说,上级单位不能要求基层做一些“特色亮点”工作的探索,关键在于,要适度。如果每个上级单位都要求基层打造“特色亮点”,甚至以检查考核制度进行强推,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事事要求“特色亮点”,事事没有“特色亮点”。让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去试点,去创新,其他单位高标准地完成“规定动作”,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就算是基层试点的“特色亮点”工作,上级单位也不要过度的打扰基层。有的基层单位“特色亮点”工作干出了一些成绩,就被打造成了“示范点”,于是,省、市、县各级领导纷纷带队前往学习先进经验,使得基层单位“迎接不暇”,这不仅增加了基层单位的工作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对此,笔者认为,减少对基层不合理的“特色亮点”工作要求,也应该是“基层减负年”的题中之意。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则是上级部门检查调研不要苛求基层提供“特色亮点”,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的工作,同时,倡导基层单位以问题为导向,多提一些基层的“问题和建议”;二则是对基层单位开展的“特色亮点”工作,不要过多打扰,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唯此,“特色亮点”工作才能在基层得到理性回归,才能为助推工作加分,如果一旦偏了方向,就会沦为“基层负累”,并且饱受基层干部“诟病”。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