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年俗中不少“老理儿”都需发扬光大
http://www.scol.com.cn(2019-2-8 7:27:5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如果有人问:过年,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拜年……春节习俗之丰富,不胜枚举。然而,春节不单是个节日,它还蕴含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你所带来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很多人知道,春节有名目繁多的礼仪和习俗,而这些习俗或“老理儿”都是春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春节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个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亦是魂牵梦萦。严格地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一般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人们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又都有讲究。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且不说庙会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正月初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破五”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而“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古时,物质生活不丰富,忙碌一年到头,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但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然而,过年,回家团聚才是不变的习俗。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而想想我们的祖先在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这些年俗或“老理儿”,有些当然含有迷信色彩,必须“扬弃”。但是,其中饱含的文化风俗,有不少还值得传承,那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这些“老理儿”,如除夕年夜饭吃饺子、初一拜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串亲戚……承载的大都是孝老爱亲、忠于家庭、勤俭持家、善良诚实、相互扶持等传统美德。即便是“破五”,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勤俭节约,避免铺张浪费,警示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是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爱家、孝顺、勤劳、诚实等充分体现。可见,年俗的“老理儿”是传统文化的根基。让我们继续恪守这些“老理儿”,以让中华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