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文物“活”起来才能传下去
http://www.scol.com.cn(2019-1-16 8:21:26)  家庭与生活报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文物资源丰富,在各地也呈现出不同特色,为了让散落在巴山蜀水的文物“活”起来,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赵川荣建议可建设不同区域特色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构建一批具有国家地标和精神标识,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和转型升级。(1月15日《四川日报》)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但如果只是“深藏闺中”,就无异于历史的“僵尸”。因此,对文物进行“活态”保护利用,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文物是四川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四川历史的讲述者。作为文物大省,四川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蜀道”、“藏羌碉楼与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 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承载巴蜀灿烂文明,见证天府历史辉煌。保护好文物,就能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将文物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使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保护文物,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但保护不等于“隐藏”,如果只是就保护说保护,将文物建筑束之高阁、待字闺中,让珍贵的文物“睡大觉”,文物的真正价值就无法凸显,既对不起历史先贤,更有愧于后人,“活化石”的意义也就大大折扣。因此,让文物“活起来”,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才能让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将文物“供奉”起来,这样的“保护”未必是最优策略。因此要让散落在巴山蜀水的文物“活”起来,建设不同区域特色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力争实现构建一批具有国家地标和精神标识,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和转型升级。让文物“活”起来,还要建立数字博物馆、大型数据库,制作与文物有关的视频、动漫,让文物穿越历史与现代“握手”。

  文物是“形体”,文化是“灵魂”。保护文化,还要挖掘其文化价值,发挥“文物”化人育人的作用,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到文物资源,感受文化的魅力。就四川而言,可加快整理出版一批科研成果,增加我省国家地标和精神标识的科技含量,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彭山江口沉银为例,可推动建设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同时,还要通过申遗、举办展览、拍摄文物纪录片等形式,增加其文化“附加值”。

  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文化“遗憾”。面对历史的馈赠,我们要抓好“活态”保护,让文物永保“生命力”。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