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科技“优生”要靠体制“助产”
http://www.scol.com.cn(2019-1-14 8:00: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月10日,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启荣和记者聊起一个“奇怪”现象:与科研人员谈成果转化,大家的反馈不是感兴趣与否,而是根本就没想过。(1月13日《四川日报》)

  在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体制发挥着“接生”的作用,如果体制环境好,科技成果就能在现实生产力中“顺产”,否则,科技成果转化就会“难产”,甚至“流产”。由此而言,秦启荣委员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提案切入点,意义就在于发挥体制的“助产”作用,让科技成果“优生优育”。

  的确,科技成果能否“优生优育”,关系到创新驱动战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能否落地。我们看到:四川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长期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技术仅是鸡蛋,只有在良好的体制环境中,才能收到预期的“孵化”成果。而秦启荣委员调研发现:不管建平台还是出台支持政策,都是政府在“搭台”,但科研人员若没有动力,再好的舞台也很难找到好“演员”来唱戏,科研成果也很难“孵化”出来,因此,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任何一项工作只有找准了突破口,才能破茧成蝶,科技成果转化更是如此。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而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如今,总理的思考也是四川的思考,以破解体制障碍为突破口,可谓找到了“破茧成蝶”的切入点。需要指出的是,想让科技创新的“金种子”变成经济发展的“金果子”,要将其栽种在适宜产业的“土壤”上,还要有政策环境的“阳光雨露”、职能服务的“施肥浇水”。唯有如此,才能助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可喜的是,四川正在改革科研人员考核“指挥棒”,破解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性藩篱,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2018年四川从多个角度着手,激励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由20个扩大到45个。同时,四川提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破除科研成果权属“一刀切”带来的创新创业“桎梏”。这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必将推动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收获创新带来的“金果子”。

  当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四川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创新“婴儿”需要政策、环境、资金等一系列“母体”的呵护。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采取经费补贴、引导投入、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运营管理、专业服务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对在孵企业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咨询设计等要给予资助。只有这样,才能为保证创新“婴儿”的健康孕育和生长,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成活率”。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科技成果“优生优育”的秘诀。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四川在探索,委员在思考,只要我们在体制上做好“助产”文章,就能让科技成果在四川更多地“优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