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还有什么比主动与家人“失联”更糟?
http://www.scol.com.cn(2018-12-12 9:35: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03年,22岁的刘可新离开老家黑龙江,到沈阳打工。15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少年现在已经中年。15年的时间里,刘可新的父母相继去世,去世时一直要见见这个儿子,但始终未能如愿。15年后,外出打工的老乡陆续返乡,但刘可新只有在换身份证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还未进家门。年岁越来越大的刘可新二姨希望找到这个孩子也替姐姐和姐夫完成一个心愿,姐夫去世时留下的几万元遗产还等着孩子去继承。(12月11日《辽沈晚报》)

  青年外出打工多年不归,近年来总有报,。而黑龙江青年刘可新就是典型一例。他离家后15年间,母亲去世。她去世前唯一的希望就是能见上独生儿子一面,可这个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去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父母临死前都没能见到儿子一面,可想而知,父母离开人世之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那种牵挂、痛苦、忧心和留恋,岂能使他们“瞑目”

  刘可新不仅不与父母或家人联系,就连电话号码也不留给家人,否则,家人一定会能联系到他。更费解的是,据刘可新的表弟魏先生称,“当时有老乡和邻居见到了刘可新,他说自己在沈阳打工,已经成了家。应该生活得还算不错。但具体打什么工,干什么工作,不得而知。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找他,因为怕影响他的生活没有通过媒体,但现在只能求助媒体了。”这证明,刘可新生活得很滋润,可这么长时间都不回家,父母去世了他连管都不管,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铁石心肠“逆子”?

  近年,青年外出打工后主动“失联”的消息不断,其中,既有普通青年,也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既有外面混得不算好的,也有混得不错的。今年夏天,江西宜黄县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杨仁荣,大学肄业后一直想两三年内事业成功,让人刮目相看,却一直遭遇失败,觉得没脸回家。还好,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最终回来与家人团圆,可老母亲由于思念他多年已身患癌症。虽然他“失联”的结果以“皆大欢喜”告终,但父母却少了9年的天伦之乐。

  然而,杨仁荣“失联”的故事中,好歹还有些“正面”成分,因为他是为了“混出个人样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每年都想回家,在外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当时的想法就是两三年成为千万富翁”。虽然想法很天真,却也不是不想回家。这样的做法当然欠妥。再看刘可新,他在外面生活得不错,甚至已经成家,可能还有了孩子。而无论当年父母对他怎么,他都绝不应该如此“绝情”,干什么父母不知道,结婚了也不告诉父母。别说是中国人,哪国人要是这样,都无疑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刘可新与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关系如何。但从父母对他的牵挂,以及年岁越来越大的二姨希望找到他也替姐姐和姐夫完成一个心愿,既姐夫去世时留下的几万元遗产还等着孩子去继承,就可窥见,他与家人和亲属之间,看不出有任何矛盾,父母和家人恐怕也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可他为什么如此狠心,不与父母和家人联系,这实在令人费解!

  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说2003年刘可新22岁时离家到沈阳打工,当时年轻,可能对亲情等家庭问题还没有很深的理解,那么15年后,他已年满37岁,差不多到了中年。作为独生子,他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他15年不回家,父母在此期间病故,如果真像他表弟说的那样自己在外结婚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不孝之子”。如果他已是“人父”,那他这样“父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能对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尽到多少责任和义务?由此,还有什么比主动与家人“失联”更糟?虽然这种现象不算普遍,但哪怕就有几例,也是糟糕透顶,需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