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天府绿道是一条实践探索之道
http://www.scol.com.cn(2018-12-7 8:07:2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2月4日上午,“川报号”直升机在成都青龙湖公园完成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活动成都站的航拍飞行,来自全国60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在百米高空俯瞰了一条不一样的成都天府绿道,“川跃四十年 再瞰新天府”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活动成都首站圆满结束。(12月5日四川在线)

  关于城市绿道,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搞建设。或是规模大小不同,有的是做样板,在某一个地段精雕细琢,有的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想搞城市绿色,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也就形成不了规模。或是受发展理念所限制,换句话说城市管理者并未从思想意识层面去深度认识城市绿道现实作用,自然就没有了后续的规划跟进与资金投入。

  成都为啥会拿出这样一个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的全球最长绿道慢行系统,一方面与成都这座城市的水系河流等自然条件相关。因为有了流淌千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才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一方面是因为成都在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认识到了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之道。表面上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绿道是花样多元的,是生动活泼的,是爽心悦目的,其实背后融入了这座城市管理者的高瞻远瞩和匠心思考。

  生态价值的实践之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践行落实这个绿色发展理念,成都早就走出了一条探索实践的道路。从都江堰一泻而下的岷江水,进入成都这座城市之后就形成了府河与南河。

  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也是成都的母亲河。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就启动了府南河整治工程,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内的三项联合国大奖和三项国际组织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都之所以能够有大度包容的城市精神,有全国闻名的慢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府南河的润泽与滋养。

  水是城市的发展命脉,水也是成都的灵魂。正是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对府南河的治理改造,才推动了成都这座城市迈向了改革发展的前沿。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论述,把天府绿道建设成为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在肩负国家使命的建设中,在建设天府新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公园城市的过程中,秉持一直以来的生态发展理念,再现“水润天府、花重锦官、绿满蓉城”的胜景,这才让天府绿道有了主线贯穿。

  以人为本的实践之道。天府绿道不是花园里的苗圃,仅供参观拍照,而是一种“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全景式大规划。无论是成都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进入天府绿道,都可以享受到其中的绿意盎然和运动休闲乐趣。

  以这次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活动成都站所看到的绿道公园为例。在公园里可以跑步、打篮球,可以跳舞、骑行,无论是从设施设备,还是从外在的环境打造上,都做到了简约实用,做到了和谐宜居。

  群众心里所想到的,在天府绿道建设都有所体现。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原住民,还是外来客,都能够感受到天府绿道带来的民生实惠。天府绿道的每一块绿地都不是刻意雕琢,而是做到了与城市发展的水乳相融。

  天府绿道也不是仅仅是提供给城市市民的“专供品”,而是惠及成都市民的“大礼包”。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绿道之美惠及市民生活,让天府文化根植社会土壤,让生态文明成为高质量发展源动力。据悉成都将全域规划建成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的三级绿道体系。把天府绿色建设到社区院落,把天府绿道延伸到市民的家门口,出门看景,开门见绿。在天府绿道的每一个规划章节里,在天府绿道的每一个景观节点上,都能够看到以人为本的成都情怀。

  城市发展的探索之道。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何去何从。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人口已超过2千万的特大城市,成都与雄安新区相比,虽然没有后天的政策集成与高规格规划,但成都有先天的文化底蕴,有扎实的城市发展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尤其是在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确定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之后,成都更是获得了强大的发展支撑。

  成都抓住发展机遇,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破题思路。以现有的湿地、绿地、公园和水系为依托,以天府绿道建设为骨架,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质量,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以市场化眼光审视天府绿道经济价值,以商业化逻辑推进绿道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产业孵化、管理运营。把绿道建设与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转型结合起来,构建成都文化凸显、区域经济联动、文商旅有机融合、投入产出动态平衡的活力性、绿色性、持续性生态经济产业轴。

  换句话说这个天府绿道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众休闲娱乐的跑道,而是在一支发展的点睛之笔,在书写成都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在为新时期大城市发展探路谋局。(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