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飘荡在“加权赋分”事件上的焦虑况味
http://www.scol.com.cn(2018-11-29 8:29:1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邓海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浙江英语高考成绩被质疑“倒加分”事件引起关注。11月27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部分试题难度较大,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因此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实施加权赋分。(11月28日澎湃新闻)

  牵一分,动全身。地方教育考试院估计当真是“万万没想到”,一次程序合规、操作合法的“加权赋分”行为,会在舆论场激起滔天的涟漪。一片冰心,成了茶壶里的饺子。有人义愤填膺、有人据理力争,更多人投石落井、亦有人吃瓜不嫌事大。总之,一幅公平焦虑的图景,弥漫在“加权赋分”事件上空久飘不散。

  这事儿究竟怎么看?漫天遍野的所谓“152分”等小道谣言,显然是“搬个小凳子看看”的。浙江是新高考改革第一轮试点省份。根据安排,高考英语科目一年两考,6月一次,11月一次,取较高分作为最终成绩。所以,如果此次考试难度明显大于6月那次,对只参加了本场考试的学生而言,显然有失公平。因此浙江才决定实施加权赋分。 当然,加权赋分之后,会否产生新的不公,又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讨论加权赋分事件时,有两个维度恐怕是要坚持的:一方面,当看到这场民意喧嚣的争论,其实已经跑偏成“功夫在’分’外”的情绪之战。地方高考改革的累积舆情、阶层固化板结的常态焦虑,都在加权赋分的“风口”趁势爆发。没错,他们是在谈论分数,但更多人是在谈论“教育改变命运”的更多可能性。阶层上游的通道如果在转型期能有更多出口,这场技术公平的加权赋分,断不会累积如是的质疑与批评吧?除了分数,我们需要“更好的出路”——这是抚慰焦虑的深度处方。

  另一方面,姑且撇开加权赋分的是非不谈,现代高考改革的不确定性,才是这场舆情的最大“推手”。从全国一张卷到地方自主命题,这本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辩证法之律。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民众似乎更倾向于呼吁回到全国一张卷的老路上去。为什么?答案可能有二:一是地方高考改革步子疑似过大,民心难稳;二是地方高招实操瑕疵过多,乏善可陈。因此,但凡哪个地方高考出点“花边新闻”,马上会有舆情出来“碎碎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浙江也好、江苏也罢,主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批判“高考相关”的谈资。

  虽然我们深知没有一份试卷可以绝对公平考量每个考生、虽然我们明白没有一种评分标准可以精准测量每个考生的知识水平,但是,我们依然敏感于高考中的任何变化与风向。一言蔽之,稳字诀,自古以来就是高考的重要价值维度。

  40年浩荡改革倏忽而过,就像中国的命运因改革开放而地覆天翻一样,很多人的命运亦因高考而逆袭。不过,改革总要往前走,高考总会再转身,有争论、有质疑不可怕,可怕的是执念与偏见、误解与对垒。“加权赋分”这样的事情,当然有讨论的空间:高考题太简单,天花板效应难免;高考题太难,地板效应又要扎堆。比如说命题质量是否可以更优化、评分程序是否可以更透明——但这并不是说,据此就要取消英语高考、乃至推翻高考评分的正当性与正义性。往前走的还是要一路前行,风疏雨骤也好、风和日丽也罢,不完美的高考改革估计还会“在路上”,而我们要坐下来聊聊的,是更好的程序、更稳妥的方案。

  在我们的孩子没办法修改基因提高智商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最不坏”的高考制度秉持起码的尊重与宽容。当然,树欲静而风不止,专业改革与全民评判本身亦没有简单对应关系。总之,将“加权赋分”事件上的伪情绪与真焦虑区隔清楚,将心比心、多元对话,高考这件权威而严肃的事情,才不至于沦为八卦绯闻一样的娱乐话题。而“加权赋分”之后,职能部门还可拿出更专业、更诚意的后续作为。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