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大数据识别贫困生是不是越界了?
http://www.scol.com.cn(2018-11-23 8:26: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记者从重庆邮电大学获悉,该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经过测试和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将采集学生在校园一卡通中的消费数据,建立贫困学生精准识别统计模型,区分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以及贫困等级。同时,如果发现贫困学生的高消费行为将进行及时的引导。(《科技日报》11月22日)

  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贫困学生,这个概念看上去挺美。可任何技术应用,都得充分顾及应用对象的切身利益。用大数据系统采集学生的消费数据,并加以分析和开发,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个人信息权?

  普遍情况下,个人消费数据对学生个人来说,没有多少使用意义。可若被有心人采集利用,也能释放出庞大的数据价值。近年来,有关数据安全的讨论日趋火热,由泄露个人消费数据,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比比皆是。掌握了学生食堂、超市、校车、水卡、洗衣等消费数据,近乎于掌握一名学生的生活轨迹,其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小窥。

  在封闭的校园当中,应用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可能不会触及广大学生的敏感利益。可当跨过利用与不利用的界线时,且问学生是否也会产生被监视的异样感?反问一句,学校寻找隐形贫困和临时性贫困的学生,与不贫困的学生有何关系?难道我们的扶贫干部,在识贫过程中,也需要将全村家家户户的开支情况,翻出来看一遍吗?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学生的消费数据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使用校园一卡通只是为了日常消费,与接受贫困资助无关。为了应用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采集所有人的数据,是不是越界了?

  的确,贫困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与“贫困属性”冲突,校方作为补助金的发放人,似乎也有权力和义务了解贫困生的补助金使用情况。可校方不是父母,贫困生的日常消费也非全然由补助金支出,全方位的监控没有必要。加之,网络化的消费渠道何其之多,基于校园内支出的监控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消费情况。恶意一点看,有人利用监管漏洞伪装成“低消费”,进而骗取补助,也是可能的。

  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虽好,但不能高估其扶贫意义,更不能低估其安全之忧。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至少得学生的授权与许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助人同时也可害人,对此校方当有清醒的认识。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