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土地改革,聚散离合皆因果
http://www.scol.com.cn(2018-11-7 7:57:0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奇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上世纪70年代末,广汉西高和金鱼两个公社带头,把一个“包”字引进农业生产,用“分”的方式点燃了积极性,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还是这里的人们,围绕土地这个命根子,接力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改,尝试借助“合”,释放集体的价值,持续深入改变着这片土地。(2018年11月6日《四川日报》)  

  要说农村改革,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土地改革,是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改变。我国从全国解放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从地主手中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给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使用;二是鼓励农民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三是人民公社化,即以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四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五是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土地流转、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社。  

  在短短的60多年间,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就经过了几次使用权的“分合”交替,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像是在原地打转。其实不然,在每一次的聚散离合背后,都隐藏着与时代发展相互依存的原因,也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结果,最终形成了螺旋状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  

  解放之初的土地改革,不仅第一次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土地的归属问题,更是实现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互助组、合作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比较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一种生产模式,却过早地被人民公社化冲淡了。回过头去看,人民公社化的步子迈得快了点、大了点,确实与当时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有些不相适应。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就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从而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集体力量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明显。就拿全国有名的“红旗渠”建设来说,就是集体力量结出的丰硕成果;时值今日,对沿线的农业灌溉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时间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不甘心于“吃大锅饭”式生产模式的四川广汉和安徽凤阳的部分农民,率先“分田到户”搞起了单干,也就是随后在全国普遍施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劳动付出与生产成果直接挂钩的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广大农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条件也因此而得到了有效改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巨大能量差不多已释放殆尽;尤其是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这种单打独斗式的生产模式,无论是生产产品的计划,还是销售渠道的疏浚,均已无法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为此,只有深化农村改革,启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广大农民不仅能吃饱,还能够吃好。  

  现实需要,往往是创新的最强大动力。一批能够重新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挖掘土地使用潜力、发挥规模化生产优势、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体,便应运而生;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包括:通过土地流转而形成的公司化生产模式、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制生产模式、新的农村合作社生产模式等几种。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进一步改变,未来也许还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其他农业生产模式。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无论是土地使用方式还是农业生产模式,任何的创新都可以尝试,只要能够有效激活农业生产动能、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能、有效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条件。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