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以“三新”焕发农村改革发展新活力
http://www.scol.com.cn(2018-11-7 7:55:5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0月,成都平原小春播栽的大忙时节。68岁的广汉市西高镇金光村2组村民何成松却跟邻居在门口玩起了扑克。不忙,是因为领到新的承包“本本”。何成松年初就跟村民一起,拿土地跟四川中伦农业公司合作,搞起3000亩“稻虾共养”项目。眼下,整地正加紧进行。就是这片土地,曾经引领过中国农村的一次变革。如今40多年过去了,田变得越来越肥,地种得越来越轻松,日子越过越安逸,是何成松最大的感受。当年的那段岁月,成了老人们近来茶余饭后最常摆的话题。听说记者来了,曾参与分田拈“纸坨坨”的小组长莫诗文专门赶来。虽然过去40多年,老人口中的那场变革依然“惊心动魄”。(2018年11月05日四川日报)

  中国的土地利用比较零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土地耕种是以家庭个体为单位。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草窝”,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最后一批家庭个体农民对土地有着很浓厚的感情。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前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前,很多家庭因粮食不够吃,一年有几个月要饿肚子。在那个年代,人人都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在生产队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场边、地头、地边、地角得到了充分利用,间作套种,科学种田逐步推广。

  广汉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历史上广汉素有“川西粮仓”之誉。40年来,为了吃饱饭与吃好饭,人与土地纠结、共舞的故事千回百转,以新农人、新业态、新模式“三新”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广汉精神”彰显的淋漓尽致。四川省广汉市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先行者。较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四川省广汉市就是40年来中国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1976年,广汉市西高镇金光村大胆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行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当年粮食产量也从13.5万公斤涨到22万公斤。这让农民尝到甜头是把土地“包”给农民种,这个“包”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让农民对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更加珍惜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上世纪70年代末,广汉西高和金鱼两个公社带头,把一个“包”字引进农业生产,用“分”的方式点燃了积极性,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还是这里的人们,围绕土地这个命根子,接力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改,尝试借助“合”,释放集体的价值,持续深入改变着这片土地。实践证明,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培育出新时代的“新农人”。可以说,现在的农民种田越来越轻松,城里人不得不羡慕乡下农民,正因如此才吸引着不少城里人纷纷来到农村体验农事生活,培育种粮大户、组建农民合作社、建立家庭农场,当起新时代的“新农人”。不仅如此,农民群众围绕土地做出新文章,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新农人玩起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广汉市和兴镇红光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自家土地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这种大胆的新尝试,不仅可以让农民在合作社打工挣钱,还能让农民按入股股金分红,一些农户还“带田入社”成为了合作社的“CEO”。笔者认为,“带田入社”这种新的土地流转模式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形势使然。因为,过去分土地到户为了吃上饱饭,现在“带田入社”把土地入股合作社是想再多赚点。用经历变革的敖天全的话说“那时是为了吃上饱饭,现在是想再多赚点,而且把地交合作社,心头不虚”。

  实践证明,实行“带田入社”的新的土地流转方式,既降低经营成本,又让农户分享长远经营收益,从目前来看,这种农民“离地不失地、离地不失权、离地不失利”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正从川西平原向全省推开。我们相信,像四川省广汉市这样以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主的农村改革,不仅见证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也见证农村这片土地上的“分”与“合”,必将以“三新”焕发出农村改革发展新活力,创造出四川农村改革的奇迹。(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