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换来农民好日子
http://www.scol.com.cn(2018-11-7 7:54:3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世纪70年代末,广汉西高和金鱼两个公社带头,把一个“包”字引进农业生产,用“分”的方式点燃了积极性,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还是这里的人们,围绕土地这个命根子,接力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改,尝试借助“合”,释放集体的价值,持续深入改变着这片土地。(11月6日《四川日报》)

  报道中提到的“川西粮仓”广汉,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策源地”,见证了四川乃至中国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40年来,为了吃饱饭与吃好饭,人与土地纠结、共舞的故事千回百转。从当年吃不饱饭,到如今领到新的承包“本本”,田变得越来越肥,地种得越来越轻松,日子越过越安逸,那是从吃大锅饭到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带来。而如今,新的承包方式使这里的农民围绕着土地,过起了更加惬意的生活。

  其实,像全国各地一样,在稀饭稀得“浪打浪”甚至一年有几个月要饿肚子的年代,在“集体”的名义下,偷工耍奸大行其道,“磨洋工”成为常态。直到像四川广汉一些农村,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方式包产到组,才尝到了一点甜头。而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各地以文件形式正式在农村开展生产责任制试点,农民的日子才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就是说,当年的所谓“集体”经济, 并非是真正的集体,而是吃大锅饭导致的不鼓励多劳多得的落后体制。而四川农民经历了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如今吃得好,新政策、好政策,使农民种田变得越来越轻松。与40年前起早贪黑比,如今绝对算种“耍耍田”,这在广汉随处可见。“机种机收,一年干十来天,一亩地随便收1400斤谷子。”种田变成了“副业”,帮工还能赚更多。有些农民不仅有闲跳舞,甚至还能到省外旅游。

  这就是农村深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喜人结果。新农合培养出的新型农民,都在科学种田,这使种粮大户不断涌现。不少农民甚至与农科院合作,在自己的农田中开展国家小麦联合体试验。目前,广汉已有种粮大户335户,合作社507个,家庭农场225个,26万亩土地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拖拉机、收割机轰鸣声里,实现了规模经营。

  从广汉的实践就可证明,由原来的“集体”吃大锅饭,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再到如今的新农合,这片土地上的“分”与“合”,都是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而做出的必要改变。“现在,单家独户种田,投入和产出都到了极限。”不少转包的土体种子,最终还是靠合作社接了“烂摊子”,保证了农户利益不受损。长期以来,流转是一种主流方式,简单,但弊端也明显。而新农合,既降低经营成本,又让农户分享长远经营收益,农民“离地不失地、离地不失权、离地不失利”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正从川西平原向全省推开。

  而新生合作社体现的,正是农村不断深化改革的成果。新农合凝聚力强,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股东。配套而规范的管理,加上规模化和机械化耕作,效益更高,农民分红更多。正像那里的农民所言,“现在合作社已全程机械化,下一步规模还要扩大,再把优质米加工和品牌做起来,让股东分红更多。”而仅在广汉,已有1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承包地之外,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沉睡的资产,也正在被改革唤醒。这使农民背靠集体大树,走上做强集体经济、分享集体发展蛋糕之路。

  是的,土地上的“分”与“合”,让农民品尝到农村深化改革的甜头。试想,如果农村的深化改革,农民的状况势必依旧,也就看不到如今四川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更别奢谈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可见,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换来农民好日子。“分”与“合”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看究竟哪一种方式才能使农民更获益。只有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的日子才能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