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高质量推动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
http://www.scol.com.cn(2018-8-9 8:59:10)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张力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思想理念,一年来,正朝着绿色重建、全域重建和阳光重建的方向努力,力求实现地震灾区高质量发展。

  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必须从长计议、按规律办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川旅游重镇、川青甘交界的多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应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灾后重建的绿色发展。重建伊始,九寨沟根据《“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核、两中心、三轴线、多点联动、整体提升”的思路,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接下来,还应该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审查上着力。要坚持以专家论证为前提,以灾区的经济社会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修复能力为依据,将“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理念作为重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最高原则,以安全安居、自然生态、民生民俗、产业布局、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审查组的作用,确保灾后重建的安全性和科学性。要坚持将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利用新技术恢复保护景区,突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遗产地主要景观修复等重点,探索震损植被修复保护新模式,逐步恢复水文、植被等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护和维护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突出交通建设生态化和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化。

  高质量推动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应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灾后重建的全域发展。九寨沟紧紧抓住灾后重建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契机,恢复重建开了个好头。当前,要进一步坚持将重建与发展、恢复与提升紧密结合,将集约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建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大九寨环线旅游由景点旅游向串珠式全域旅游转变,促进旅游景观全域优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带动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寨沟景区于今年3月8日实现了限区域、限流量、限时段、限方式开园迎客。当前要认真做好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安全、地质安全、施工安全等保障工作,不断恢复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确保景区逐步恢复开放。同时还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现有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服务内涵。要进一步拓展链条,加快发展绿色康养产业,充分发挥九寨沟“三度”(温度、湿度、海拔高度)适宜的优势,打造旅游+康养基地,培育新型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重建过程中,九寨沟着力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把权力监督的制衡力、环节掌控的约束力、阳光手段的推动力结合起来,在遏制贪腐、实现灾后重建的阳光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还要继续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廉洁、稳定和节约“五条底线”,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健康有序、科学高效推进,实现阳光重建和廉洁重建。要以制度为本,加强廉洁体系建设,突出“统”字抓制衡。灾后重建所涉及的建设项目繁多、资金数额巨大、使用范围很广,必须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构筑广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监督体系,继续深化以组织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支撑的监督格局,为重建项目安全构筑起保护屏障。要全面掌控环节,加强物资资金管理,突出“全”字抓覆盖。规范运行是灾后重建工作的生命线。九寨沟灾后重建应紧扣风险点,狠抓监督重点,对恢复重建资金和重要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始终如一地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动态管理,纪检、监察、审计要提前介入重建项目监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监管格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建项目相关情况。(作者系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副教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