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构建四个体系 加速农业“品质革命”
http://www.scol.com.cn(2018-8-2 10:13:19)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郭晓鸣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中国农业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品质革命”。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全方位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可谓是应时之需和必由之路。推进农业“品质革命”,就是要坚持质量兴农基本策略,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农产品质与量并重的供求平衡。就现实而言,质量兴农面临着诸多障碍和矛盾,亟须在四个重要方面突破。

  构建质量导向的政策体系。新中国建立以来,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的政策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彻底告别了农产品数量的“短缺”时代。以产量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为推动农业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面对当前城乡居民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性的农产品有更多需求,对休闲、度假、康养等功能性农业有更大需求的新形势下,这样的体系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消费需求的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现自身的品质革命,这就要求必须对原有数量增长主导的政策导向进行合理调整,构建质量导向的新的政策体系。要在对现有农业相关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估基础上,从政策优化、政策整合、政策创新三个维度同时突破,提升政策效力、强化政策合力、消除政策空白,引导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农业项目、人力资源等向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领域集聚,形成能够有效满足质量兴农需求的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构建合理分工的工作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行政推动问题,这是当前推进质量兴农过程中必须加以避免的。其关键是必须在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构建更有效率的工作体系。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关键要做好“规划、标准、监管、追溯”工作,守好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做好差异化的农业功能分区和产业规划,引导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向优质农产品生产领域集聚。要严格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生产技术规范,将标准化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农业生产有标可循。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和投入品监管工作,始终保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农业生产要按标生产。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和农业生产者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的市场制度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构建引导适度规模发展的市场化机制。要重点通过经营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创新,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有效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对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不断向优质高效发展。

  构建绿色发展的考核体系。长期以来,追求产量的绩效考核体系虽然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但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之下,主要靠化肥、农药增加产量,大量使用膨大素、瘦肉精等增加收入,由此诱发的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和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质量兴农不仅要保证农产品产出的质量安全,更要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节约,而绿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核方式的有效转变。必须建立绿色发展的考核体系,将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从总量考核向质量、绿色、节约、高效考核转变,构建与质量兴农内在特征和实施要求相适应的长效考核评估方式,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提质增效等纳入指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兴农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引导资金、科技、人才、经营主体、农民等各方力量聚合到质量兴农、生态兴农上来,使绿色发展贯穿农业产业环节、产业形态、产业空间,实现对原有农业产业体系的根本性绿色改造。

  构建公正权威的评价体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评价体系的缺失,当前农产品供给与市场消费之间充斥着各种矛盾,消费者难以准确确认农产品是否绿色、有机,真正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往往需要较大难度才能获取市场认同。因此,推进质量兴农必须构建公正权威的评价体系,对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给予必要和有效的市场激励。一方面,要构建权威的认证评价体系,在对当前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环节所存在的各种乱象进行有效清理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严格的农残、可追溯等认证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构建畅通有效的信息平台与通道,使评价体系能够真正体现优质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要构建严格的奖惩评价体系,将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农业项目、补贴政策、品牌扶持等挂钩,激励农业经营主体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己任。同时,还应建立农业生产经营、农资销售等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畅通投诉渠道,严惩假冒品牌、农残超标等现象,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