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让“无用”的公用电话亭变“有用”
http://www.scol.com.cn(2018-8-30 8:02:0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曾经,公用电话是城市的一个标志,人们通过那一个个“小亭子”满足便捷通信需求;可如今,它成为小广告的栖身地,不少城市中的“牛皮癣”集中地,不仅被遗忘,还破坏市容。公用电话会不会退出城市设施的历史舞台,诸多探索正在进行,也期待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8月29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公用电话乏人问津已是事实。如今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只要人们手里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以“打遍天下”。目前,我国手机保有量约13亿部,几乎到了“人手一机”的程度。因此,就连很多家庭都把固定电话拆除了,使其业务量巨减,而就公用电话来说,业务量更少。于是,曾经作为城市标志之一的公用电话,如今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公用电话亭是拆还是留,抑或是“变身”的话题,就被推到了前台。

  对此,不少地方进行了探索。有的城市把电话亭直接拆除,腾出空间进行道路改造。有的地方则是“半保留”,即变为“空间载体”,逐批安装智能触屏,并引入图书借阅、有声朗读等内容,将公用电话亭改造为“悦读亭”。有的变为“多功能亭”,是一个打电话、充电、触屏、祝福、捐款,或享受WiFi服务以及作为应急呼叫中心,查询城市导览等使用。而就国外的做法来看,也大致如此。尤其是“应急功能”,都建议保留此功能。

  处境尴尬的公用电话亭,看来已到了非取消或改造不可的地步了。不过普遍的共识是,全部拆掉不妥,因为这是可以保留的基础设施之一,经过改造和优化,完全可以满足民众的另外一些需要。虽然在维护费用、保洁、巡查、监控、故障等方面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但综合考虑,保留部分公用电话亭,还是利大于弊。公用电话除了基础通话功能外,还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公话设施的整洁程度将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

  对公用电话亭的去留,不禁令人想起了与其“同命相连”的报刊亭。也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读纸质报刊现已局限于一些中老年人。绝大多数年轻人,如果不是有此嗜好,或是出于职业原因等,恐怕早已与纸质报刊说“拜拜”了。因此,全国各地的报刊亭都面临着相似命运。近些年,如果报刊亭不靠卖水、饮料或卖其他东西支撑,恐怕早就关闭了,这就是报刊亭的艰难与尴尬。对此,不少城市都以原有报刊亭存在违章占道、超范围经营为由对其强行拆除。

  然而,就像报刊亭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样,原来备受欢迎的电话亭也已“病入膏肓”。而就不少城市对报刊亭的态度来看,并非都一律取缔。如果让报刊亭经营者开展多种经营,升级改造,开办多种业务兼营零售报刊,或许就会有一线生机。但保留,也不是所有电话亭或报刊亭都要保留。面对网络冲击,无论是电话亭还是报刊亭,都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去留,不是一个“单选题”。即便是出于城市记忆考虑,也当保留后改造为佳。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少“老物件”都将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关掉电话亭的做法,也显得有些简单和粗暴。把电话亭或报刊亭全部拆掉的同时,是不是把精神路标、生活滋味、城市记忆也一起“拆掉”了呢?因为可以改造升级,那么拆掉也就没了充分理由。

  何况,电话亭和道路的通畅及完善,并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统一规划与管理和谐共处。还有,经过改造升级后的电话亭,不还是保有更多的功能,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吗?由此,还是保留一些公用电话亭为好。而若想让“无用”的公用电话亭变“有用”,就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对其改造升级,以更好地服务于民众。(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