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资源要素 重塑经济新版图

http://www.scol.com.cn(2018-7-4 9:16:52)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吴维海
作者:吴维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区域经济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是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产业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为全国经济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高站位、高标准,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头脑,以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美好生活为中心,以欧美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为借鉴,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适应我国新时代的特征,审时度势,统筹谋划,推动资源要素流动,实现本地区经济版图重构和突破式发展。

  抓住城镇化进入新拐点的战略机遇

  从四川省各地区来看,“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通常是成都与其他城市或不同区域之间、各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体现。“虹吸效应”一般指成都市等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等,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吸引过来,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当一个地区“虹吸效应”过大时,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素聚集和产业优化并非有利无害,同时,这也会损害被虹吸的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

  对于资源输入型地区或者特定城市来讲,“外溢效应”一般指周边大城市或各省市的中心地区,如成都市等,在核心技术、高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源逐步饱和或者周边房价、交通、环境等更有吸引力,而逐步将资源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或者输出。“外溢效应”对于输出地来讲,具有资源优化和二次分配的功能。对于输入地来说,一般会增加该地区的资源要素,刺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等。

  实践证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许多地区在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往往会由“虹吸集聚”逐步向“辐射扩散”转变。在这个时期,伴随大城市、特大城市劳动就业、文化享受、医疗服务等优势的,还有日渐拥堵的交通、日益高涨的房价以及较为严重的污染等劣势,这些大城市的诱惑将逐步降低,促使部分资源和人才逐步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甚至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或特色小镇也成为高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聚集和入住的新空间、新高地。对于大城市和四川等省份来说,这应该是优化本地区产业经济地理、重塑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抓住城镇化进入新拐点的战略机遇研究和探索区域城镇化比例及其区域空间布局的新变革,具有实践价值。

  城镇化率达到或超过50%是工业化的巨大成果,意味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代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城市化率达到或超过50%,应该成为一个新拐点:未来,城市的生活质量问题将成为重中之重。城市的发展应该让广大市民受益,城市搞经济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冰冷的GDP数字,而是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实惠。从全国来看,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8.52%,超过了50%的分水岭,进入了需要进行区域经济结构重塑的重要窗口期。从四川省看,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50.7%和4.01%,比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低了7.82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高出0.11个百分点,也预示着进入了城市由“虹吸效应”向“外溢效应”等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北京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过于集聚,交通拥挤、房价高涨。北京市通过设立行政副中心通州区,以及新设雄安新区,推动产业与要素合理流动,非核心功能被逐步转移到北京市五环外以及雄安新区、河北省保定和廊坊、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周边经济开发区或重点地市。

  新时代,四川省面临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四川省与全国比较,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化率偏低,同时,四川省境内存在成都市经济总量与周边城市经济总量差距较大,跨地域发展不均衡,周边城市特色优势不明显,成都对周边城市存在一定“虹吸效应”等矛盾,以及存在四川省中小城市人才、资金等集聚难度大,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协同少等问题,需要站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统筹规划,顶端设计,优化布局,协同推进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从四川省来看,全省产值、人口、资金、资源等大量集中在成都市,并且优秀人才、资金等偏爱于向成都市等中心城市流动,如果不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尽快培育经济副中心,就会导致资源要素和人才配置过于集中,带来大城市病等问题。

  提升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

  目前,四川省已经处于逆城市化和城镇化并存的新阶段。研究推动并提升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加大辐射扩散力度,对于四川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应统一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认识,达成行动的共识,聚焦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各级党委亲自抓区域优化,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整体高质提升与跨区均衡发展相协同”的原则,为全省规划定位和经济发展定下总的基调。

  其次,应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多规合一和产业有序开发,鼓励省内其他区域中心城市主动探索和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借鉴北京市设立通州首都行政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做法,将优势资源注入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经济圈,大力开辟四川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再次,应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成都市中心城区、省内五大经济区的统筹谋划和一体化布局。成都市可以优先发展生态产业、高精尖产业、休闲旅游和国际会展交流等平台经济,积极推动“五区协同”,探索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以四川省境内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强化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统筹布局,实现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开发区等公共基础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增强中小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城市。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部署,以城乡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针,研究编制和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推动四川省区域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可用资金和优势资源向环成都经济圈聚集,向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等经济发展潜力地区聚集,提高成都市对周边经济圈的技术外溢、人才外溢和资金外溢效应,提高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应坚持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内开放合作以及全球性对外开放,发挥四川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构建与国际规则互联互通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强化成都市等中心城市对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完善四川省内外资企业生命周期、全生态系统的企业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助推全省各类企业高水平“引进来”和积极稳妥“走出去”,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四川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区域性示范作用,持续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美丽宜居乡村。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和共建平台等为重点,积极推动四川省与全国各地,与海外国家的深度合作。鼓励成都市与周边经济区,与全国沿海沿边开放城市等建立产业关联、资源互补、统筹布局、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形成以优势产业链条延伸和利益链共建共享的经济开发新格局。(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