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高质量发展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http://www.scol.com.cn(2018-6-7 8:53:00)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刘志彪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关于高质量发展,与其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倒不如说更是一个实践意义更大的发展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顶层设计,各个地方拿出具体的落地落实措施。同时,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自主创新原创性成果的涌现培育一个好的环境。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靠扎实有力的具体行动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重大结构性失衡”的根本性判断,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的结构性政策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重点要在“破”“立”“降”三个字上下功夫。“破”,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进行供给侧调整,促使存量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现代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型企业,同时要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立”,一是通过加大增量的资源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高质量部门的增量供给;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其改造传统部门,提高存量资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三是以优质的技术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质量更高、收益更稳的可投资资产,以此降低资产价格,平衡虚实经济之间的矛盾。“降”,是为了以此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增加其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当前,要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一要求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国情,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要求,非常明确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就GDP增长的绩效竞争,一直是与不断深化的市场力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一竞争格局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数量、粗放发展的不良倾向。现在中央要求把这种“为增长而竞争”的体制,改为“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新体制,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将成为各个地方和广大干部的努力方向。如何建立指标体系,制定政策体系,确立标准体系,组织统计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直接关系到能否找准方向、促进科学决策、凝聚发展共识,这是引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明确的发展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未来几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经济工作中,“三大攻坚战”是化复杂为简单的重要内容,是纲举目张的重要工作。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是为了实现稳定协调发展;抓好精准脱贫工作,是为了实现公平共享发展;开展好污染防治工作,是为了实现生态绿色发展。因此,“三大攻坚战”践行了新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进高质量发展,未来应适当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加其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为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需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众所周知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决策者必须受到硬预算的强烈约束。只有如此才能做出理性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决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松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粗放式发展、高负债发展、可能发生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其把精力集中在缓解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也有利于减税降费、推进扩大内需,更有利于确立企业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适当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是说政府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要减少,相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推动,只是作用的范围、方式、手段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关键命题,就是要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作用,发挥广大干部的作用。所以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就是要通过对干部晋升和奖惩等管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推动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战略的制定上,尤其要注重实施相对均衡协调的追赶型战略,要重新审视过去忽略的东西,重新在资源配置上把过去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短板拉长,把过去暂时搁置和未支付的社会成本重新补偿回来。做不到这一点,“短板效应”将会引起社会边际成本急速上升,从而制约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全面小康来说,有些短板是避不开的,如农村贫困人口、科技进步水平和生态环境、金融安全的制度短板等。因此,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就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的关键,是要补制度创新的“短”,从而释放制度性红利。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在于城市化的制度设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实施绿色产业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融资体制的完善,导致金融潜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法治基础薄弱,等等。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追求自主创新原创性成果

  自主创新原创性成果,既可以提高竞争的平台和门槛,又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不过既然是原创性,就提高了创新的标准,就会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付出更高、更多的探索性成本。

  追求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对制度的依赖更加强烈。缺少制度创新的支撑,不可能有原创性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营商环境,是驱动创新实现原创性的主动力。一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要有真正代表长远利益的决策支持体系,急功近利的短期眼界,不可能孵化和衍生出需要长期打磨才能成功的原创性成果;二是要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使企业既有竞争压力又有竞争实力去长期从事艰苦的研究开发活动;三是要以法治保护去鼓励创新活动,如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要积极培育和扶植本地区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的市场基础。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原创性知识产权和品牌,最初都是首先依靠国内市场的不断成长,然后通过不断打开别人的市场而慢慢发育成长起来的。当今中国市场已对外资高度开放,但对本土企业却仍然存在一些行政性的进入障碍。具有庞大市场潜力和现实市场容量的中国,如果不能大量培育出中国企业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和品牌,于理于情都是说不过去的。从宏观方面看,政府应该站到前台带头支持中国企业实施原创性成果战略。对政府的大宗采购项目,应该对国内优质企业所生产的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按国际惯例实施倾斜支持政策。政府要努力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拆除市场壁垒、打破进入障碍。同时,社会要创造有利于中国企业原创性成果形成的市场基础和舆论条件。从微观方面看,比国内市场规模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需求的特质,用经济学家波特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国内客户的挑剔度。当国内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致时,企业会因此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获得竞争性优势。精致需求型的客户,他们对企业施加高标准的压力,激励企业改善创新、自我提升,由此进入更高级的市场区域。(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