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写给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三问”
http://www.scol.com.cn(2018-6-29 8:11: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针对当前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面临的特殊困难和迫切需求,我省新选派3500余名干部组成的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到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6月25日至27日,省委组织部会同相关省直部门,对新选派干部进行了分行业系统全覆盖培训。这堂课,既是岗前培训,更是行前动员。(6月28日《四川日报》) 

  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干部好比是鱼,群众好比是水。浮在上面的鱼是死鱼,游在水中的是活鱼,只有沉下去才能灵活自如。”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深入调查研究,着力多办实事,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基层情况复杂,工作头绪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很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尤其渴望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盼望有工作队去为他们“指点迷津”, 走出困境、告别苦难、走向富裕。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组建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就是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贫困对象,充分发挥工作队点对点的“突击”作用,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各项政策措施一项一项落地见效,确保圆满完成凉山州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肩负着省委和全省人民的重托,必须要真下、实下,着眼于了解实情,立足于帮群众解决问题。机关干部整天浮在上面,不下基层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但到基层去了,却不为老百姓办实事,搞花架子,甚至给群众加负担,添麻烦,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不了解实际情况,不为群众办实事,不抓落实,这样的帮扶工作队下基层没有实际意义,基层不会买账,群众也不会欢迎。因此,笔者想“三问”帮扶工作队:

  一问群众观念问题解决好没有?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要坚持群众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好综合帮扶工作,不能有“拖延病”,也不能犯“急躁症”,必须要真正了解群众所关、所盼、所需的脱贫难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找出正确的脱贫路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深怀爱民之心,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以情融情,以理达理。唯此,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摸到群众的实情,取到实践的“真经”, 推动脱贫攻坚整体推进、不断深化。

  二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如何?硬骨头怎么啃?实践证明,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完全能战胜。这就要求帮扶工作队一定要真正沉下去,不怕脱掉“三层皮”:宣传解释好各项扶贫政策,不怕“嘴脱皮”;精准做好贫困户档案和脱贫文案,不怕“手脱皮”;走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跟他们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一块拼,不怕“脚脱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问能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甘当小学生。基层是一个大课堂,群众是这个课堂里最高明的老师。到基层去不能自以为比群众高明,妄自尊大,习惯于向群众发号施令,更不能让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冒头,认为自己在机关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向群众请教不以为然。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无止境,向群众学习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躬身向下,从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才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综合帮扶工作任务的要求,牢牢掌握脱贫工作的主动权。

  希望下基层帮扶工作队都能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唯有如此,帮扶工作队下基层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才能赢得基层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才能真正达到综合帮扶的目的。(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