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激发本土人才的“一汪活水”
http://www.scol.com.cn(2018-5-15 8:51:10)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刘志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一则通知在不少甘孜州家长朋友圈中转发:凡正住户口在深度贫困县且连续3年以上户籍、符合我省当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当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均可报名参加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聚焦深贫地区、紧缺专业……我省今年实施的这一计划,是脱贫攻坚的又一实招。

  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问题,是决胜全面小康不可避免的一场硬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脱贫攻坚,人才是第一资源。有没有一支带不走留得住能打仗的扶贫队伍,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

  深度贫困地区,物质贫乏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若教育贫困、精神贫困,人们就会从根上缺少致富的技能和动力。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不办教育就越穷,就越容易缺少内生动力。因此,扶贫尤其是破解深度贫困问题,一定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扶贫斩断穷根,是脱贫攻坚的基础。

  然而,无论是留住人才还是精准有效实现教育扶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人才愿意去贫困地区?即便去了,他们又如何融入当地,带动发展呢?尽管我省第一书记、产业人才等扶贫人才政策,已经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了不少鲜活力量,但如何让人才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依然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免费定向培养,是激发本土人才的“一汪活水”,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费孝通曾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家乡是情感的纽带,是一个人割舍不掉的根脉。一段时间以来,在乡村振兴中一批批回乡创业的人才,就透出了浓浓的家乡情怀。打造留下来、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乡土人才就是一种资源。更何况,扶贫人才,最终是为了设身处地解决贫困问题的。对贫困地区而言,如何立足实际做好贫困群众工作,尤其是做好民族地区、深贫地区贫困群众的工作,光靠“外来和尚”是难以取得长久成效的。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不仅有亲切的乡音,更因为本身就从贫困地区甚至从贫困群众中走来,更容易知晓与当地群众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更容易懂得拔掉穷根的关节所在。因为接地气、解乡情,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

  从本土选人才,首先得有人才可选。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带动,扶贫人才都需要宽广的视野、专业的技能,以才服人,以德化人。但在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尚存的情况下,人才从何来?让当地考生可以参加紧缺专业免费定向培养,则从财务上解决了当地学子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了上学深造的更多机遇。在大学学习中,强化知识技能;学成后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报效家乡,可谓两全其美之事。

  省委书记彭清华日前在凉山调研时指出,要让贫困群众脑袋“富”起来,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无须等靠要。只要我们激发本土人才的“一汪活水”,就会让贫困地区专业人才多起来,并在自己家乡生根发芽,大展宏图,开创美好未来。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