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以“首善标准”援建 北京“第19个区”重生
http://www.scol.com.cn(2018-5-7 8:56:03)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杨洁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对话人

  崔文佳 北京日报评论员

  杨 洁 四川日报评论员

  杨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倾情倾力对什邡开展对口援建工作,用“首都标准”“首都效率”,坚定了什邡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跨越1700多公里的北京与什邡,由此风雨同舟、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崔文佳:10年携手,北京始终“把什邡作为第19个区来建设”。回头看援建,有两点特别亮眼:一是建设上的首善标准。作为首都,北京人习惯于自我加压,在援建上更是毫不含糊,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民生、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新农村建设4大类162个援建项目。为体现高品质,援建学校、医院的硬件水平普遍超过北京同类水平。二是交流中的北京特色。为推动什邡可持续发展,北京充分发挥了自身智力资源优势。在北京帮助下,什邡人民医院率先在德阳境内开展内科胸腔镜检查,为当地病人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

  杨洁:10年重建发展,今天的什邡已经焕然一新。可以说,正是无数来自首都的援建者,用辛勤和汗水将一大批优质工程、发展项目留在这里,为什邡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用实打实的援建成果为什邡人民托起了美好的明天。

  崔文佳: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根本上要归功于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如果用象棋来比喻,党中央就是运筹帷幄的“帅”,在有限时间内将“车马炮士象卒”快速调动起来,迅速投入到最紧迫、最重要的大事中去。正如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在大灾面前,你的身后是整个祖国。”中国人自古崇尚守望相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唤醒了国民的主人翁意识。北京等地对口援建四川灾区,不仅是响应党中央要求,也是发自内心的主动作为。

  杨洁:走过10年风雨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重建发展的点点滴滴,为我们今后有力有效应对巨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我们应该总结好、运用好,不能让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崔文佳:北京在援建中总结了3个好经验,概括为“三个一”:一个“最强大脑”,建立高效运转的指挥系统。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援建工作,确保了资源调配的顺畅有序。一支“王牌劲旅”,建立专业负责的攻坚团队。北京选派的援建队伍多是参与过奥运工程建设的“国字号”建筑企业,“能人确实出好活儿”,比如红白镇的永久性住房,就同时满足了群众的居住需求和经营需求。一套心理服务,建立同样牢固的精神家园。北京组织专家队伍,赴灾区开展心理抚慰工作,为恢复灾区群众的精气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洁: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热情仗义的北京人与泼辣直爽的四川人意气相投,在援建中形成了独特的“援建文化”。比如,北京人爱说的“哥们儿”如今成了什邡人的口头禅。今天的什邡已经浴火重生,当然,也希望与“哥们儿”的情谊历久弥深。

  崔文佳:京什两地的情谊与合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入新时代,两地开启新的征程。北京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个过程同样为深化京什合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比如,什邡完全可以继续依托北京的智力资源,助力自身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成长、高附加值、低污染转型。北京人的口头禅是“有事儿您说话”,在深化合作这事儿上,双方都应主动、都别见外。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