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10年“限塑令”缘何陷入尴尬境地
http://www.scol.com.cn(2018-5-23 11:22:2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赵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就是所谓的“限塑令”,截至目前已经有10年的时间,然而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些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还有些商家通过“互联网+”推广塑料袋,付款时扫码关注,就能免费得“袋”。如此一来,“限塑令”被扭曲地执行为“卖塑令”。而且在不少消费者看来,用几毛钱换“便携的需求”,是比较划得来的。也正因为“付了费”,人们使用起塑料袋来更加理直气壮,这种消费心理显然与“限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

  “限塑令”下,塑料袋为何不减,甚至反增?一是塑料袋“替代品”的吸引力不足。与塑料袋相比,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无论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在携带方面,都不占优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环保袋的使用和推广。消费者只需要支付几毛钱,就可以享受塑料袋的便利。二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让“限塑令”空有其名。监管部门惩罚力度小,检查次数少,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变相助长了塑料袋厂商和销售商,尤其是一些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的气焰,导致“限塑令”沦为一纸空文。三是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一些人对“白色污染”问题认识不到位,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使用环保袋。一些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塑料大棚、塑料地膜,既污染了环境,也让土壤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一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限是25分钟,降解却至少需要200年”,由此可见,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对人体健康也有潜在的危害,已经成为环保的“硬骨头”。当前如何破解“限塑令”的尴尬境地,减少“白色污染”,笔者认为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从源头上“堵”住塑料袋,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要联合执法,对塑料袋的生产、经销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堵住不合格塑料袋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材料技术,生产平价又便于携带的环保袋,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当前塑料袋“替代品”不足的情况下,要完善塑料袋集中回收制度,提高回收率是减少污染的最好方式。当然,再好的举措,如果没有公众的积极配合,也难以奏效。这就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主动把“限塑”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