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让戏曲进校园变成孩子的“精神家园”
http://www.scol.com.cn(2018-5-15 8:55: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提道,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娱乐可选择的活动越来越多,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一度有些不乐观。亦常令一些行家、戏迷感到惋惜。(5月14日中新网)

  的确,自从《意见》出台后,各地纷纷贯彻落实。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各地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种类繁多,参与人数不断增加且形式新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参与。无论是看戏曲演出、参加戏曲社团,还是上戏曲课、学唱戏曲,抑或是专业演出团队送戏曲到基层等,都充分展示了戏曲进校园后的良好势头。不难看出,活动将近一年来,可谓成效显著。

  需要明确的是,戏曲进校园不是培养从业者,也不是壮大“戏迷”群体那么简单。戏曲进校园不仅会提高青少年的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想象力,增进文学艺术修养和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在增强学生艺术实践,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通过对戏曲的汲取,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并逐渐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孩子们心中,这才是戏曲进校园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支撑。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戏曲,进入校园后能否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就必须使戏曲“进得去”且要“接地气”。戏曲进校园很容易,但要想接地气,使戏曲成为孩子们感兴趣并完全接受的艺术,还要付出更大努力。

  “戏曲进校园”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不是应景,而是要让孩子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可以“陶冶情操”,但到底何为“情操”,又该如何“陶冶”,可能很多孩子心里并没有概念。如今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纷乱繁杂。尤其是青少年,更愿意接受各种少费脑力、少花时间的快餐文化。如此,也就造就了当下的年轻人心浮气躁的普遍特性。因此,要想让戏曲成为“精神家园”,还需靠创新驱动。

  如今的孩子都在忙于学业,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中抽出时间看戏曲、演戏曲或参与其中,并对戏曲感兴趣甚至爱上它,必须靠创新,以使进校园的戏曲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像报道中提到的,“给孩子们看的戏曲剧目,还可以适当调整改编,增加‘可视性’……有一些学校对《白蛇传》进行了改编,去掉了技巧性的、高难度的成分,增加了好玩的环节,更容易让年龄较低的孩子欣赏,收效不错。”

  必须看到,戏曲在青少年群体并没有多少市场,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网络,这使戏曲在基层不断被边缘化。因此,让孩子们对戏曲感兴趣,必须想出新招儿、拿出新办法。“戏曲进校园”绝非表面上的热闹,而是需要“入脑入心”,如此才能把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变为“精神家园”。由此,只有让“戏曲进校园”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滋养其心灵,让其感受戏曲的魅力,享受精神愉悦。总之,戏曲进校园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过程。只要入脑入心,就一定会变成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