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灾难中成长进步的四川魅力更足
http://www.scol.com.cn(2018-5-15 7:42: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突袭。10年间,四川又相继发生芦山地震、茂县山体高位垮塌、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救灾斗争的胜利。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力量“拧成一股绳”。同时,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推动实施了425个防灾减灾项目。(5月12日新华社)

  新华社发表该报道的这天,正是我国的第10个防灾减灾日。众所周知,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而四川更是“重灾区”。从古至今,发生于四川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更是频发,从一般性地震、强震,到大地震、特大地震,巴蜀大地历经磨难。面对自然灾害,四川人民并没有对此屈服,而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与灾害的抗争中不断成长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的有力部署下,每一次灾害面前,四川变得更坚强、更睿智、更豁达,把一次次灾难变成一次次砥砺奋进的动力,并不断总结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使自己成为一次次抗击自然灾害最终的胜利者。

  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总结出了“与死神赛跑”的高效、有序、快速的最大限度抢救生命的经验。去年九寨沟7.0级强震发生后,6万多人身陷灾区。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边“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踪者,边全力疏散滞留人员。“21个小时,1万多辆车,6万多人的大转移,秩序井然。” 去年发生于茂县的山体高位垮塌,救援人员很快就通过无人机实现垮塌体3D模型构建,为灾情研判和科学抢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证明,汶川大地震后,再次面对自然灾害,四川不仅在应急力量上“拧成一股绳”,在科学施救上更高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生命救援。

  恢复重建,四川更是从中得到了经验。面对汶川大地震后“世界性重建难题”,在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启动对口支援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的同时,四川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制度优势,结合灾区实际,在党中央的部署下,在省委的统一指挥下,以地方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了2013年四川芦山县发生“4·20”地震时,在总结汶川重建经验基础上,结合芦山地震实际,中央授权四川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这使责任凸显,也使这条重建新路的成效逐渐彰显。

  一项项贴近实际的新机制应运而生,在科学规划下,干部群众携手奋战,出台农房重建强制性设防标准……灾区群众的智慧也得到激发,房屋重建有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项目的效果评价有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团”;重建完成后有“自管委”……仅仅三年后,四川就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这充分证明,四川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逐步探索出一条灾后重建的“四川经验”,也可视为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经验”。

  可见,频繁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好,汶川8.0级特大地震也罢,四川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依靠科学、有序、扎实的灾后重建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份优异答卷,还在灾害中总结出了“四川经验”,使自己成长进步。每次自然灾害都给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看到四川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并从中成长进步,不断总结经验,使经验广泛推广,又令人感到欣慰。发生灾害不怕,怕的是灾害过后对前一次灾害不吸取教训,而四川既做到了吸取教训,还使“四川经验”变成了“中国经验”。

  更值得欣喜的是,巴蜀大地任何一个经历过磨难的灾区,如今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新时代展现了新气象、新作为。灾区人民群众正在朝着小康目标阔步前行。而且,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不断进取。由此,灾难中成长进步的四川魅力更足,四川的明天也一定会更灿烂、更美好。(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