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精神之力奏响灾区圆梦的强音
http://www.scol.com.cn(2018-5-14 7:45: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读《汶川地震十年启示录》感想之三

  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圆梦之路,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生动演绎。5月11日《四川日报》发表的《伟大时代铸就不朽丰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启示录》,全方位展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十年来发展振兴的历史成就、城乡面貌的变化以及灾区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读后令人深有感慨。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也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回望过去的10年,灾区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后重生、由重建中跨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强自信、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英勇气概,展现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展示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在震后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了一串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足印。

  灾难远去,精神不朽。精神之力,奏响灾区圆梦的强音。正如报道中所说的,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村,一户企业,一片土地……在抗击灾难、重建家园、追逐梦想的路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当年灾区最走红的两条标语,不仅丰富和升华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这是长期以来四川各族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四川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的充分彰显,是四川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也正因如此,跨越灾难,走向未来,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自信、勇气、胆识、决心、顽强、坚定,让世界为之赞叹。

  从昔日的一片废墟到如今生机勃勃的美丽家园,10年负重前行,我们穿越灾难、后发追赶,经受住重重考验;10年坚韧奋斗,我们砥砺前行、顽强拼搏,战胜了千难万险。10年攻坚克难、沧桑巨变,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国家要兴盛,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发展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硬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源自于伟大的人民,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迈不过去,还有什么艰难险阻战胜不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句话,标注了四川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澎湃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力量,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胜不休,把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振兴的强大力量,转化为追梦、筑梦、圆梦的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够从容应对追梦、筑梦、圆梦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让中国梦四川篇章越绘越美,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辉煌。(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