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放大“志愿精神”点亮灾区发展振兴路
http://www.scol.com.cn(2018-5-11 7:51: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彼时,“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高思发正在西藏做着小生意;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副秘书长董明珠还在河南当护士;广东志愿者联合会执行会长黄昌伟还在英国游学……10年回首,一位位因灾而变、因爱成长的应急救灾志愿服务者,在灾区扎根发芽,和灾区人民一起心手相牵、并肩向前。 (5月10日《四川日报》)

  多难兴邦,历史总是在磨难中取得发展,人类总是在破解一个个的难题中昂首前行。10年前的那场惨烈地震,举世揪心,大爱涌动。尽管灾难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脆弱,可是人性中友爱和给予的本性反而被放大。“我的眼为何饱含泪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相同的血/当同胞遇到灾难时/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当志愿者。”这是一位大学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在互联网上的帖子,更是一首“中国志愿者之歌”。

  惟有参与,才知艰难;惟有亲历,才知困苦。5·12汶川特大地震,志愿服务瞬间爆发出巨大能量,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记住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中国志愿者。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地区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地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178万余人次,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学生、教师、农民、企业家、退伍军人、退休职工……这些被外媒称为“中国温柔的心”的志愿者,不仅以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感染了无数人,而且还以他们的行动,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中国志愿者的高尚情怀。

  哪里有灾情出现,哪里就有故事发生;哪里有志愿者在,哪里就有温暖升腾。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他们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最壮烈的行动,将人间大爱诠释得淋漓尽致,为受灾群众构筑起一道抗震救灾的“精神大堤”,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为物质报酬所左右,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充满了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用智慧和力量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融入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日子里,他们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在生活救助、科技普及、法律援助、心理抚慰以及其他社会公益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爱心汇聚的涓涓细流来滋润这块饱受创伤的土地,是灾后重建与发展振兴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坚强的四川穿越灾难,走向豪迈。可以说,灾区的每一丝变化都有志愿者的心血,每一处崛起都有志愿者的给力。正如报道所言,10年盘点,一次次灾难历练,四川应急志愿服务工作一路砥砺前行,走过了从“散乱弱小”到“成体系、制度化、可持续、广参与”的成长轨迹,以应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也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贡献了四川力量、西部经验,让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真谛和力量。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在任何困难和灾难面前,只要我们放大“志愿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