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难忘志愿者,十年后再向“义工”致敬
http://www.scol.com.cn(2018-5-11 7:46: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彼时,“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高思发正在西藏做着小生意;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副秘书长董明珠还在河南当护士;广东志愿者联合会执行会长黄昌伟还在英国游学……10年回首,一位位因灾而变、因爱成长的应急救灾志愿服务者,在灾区扎根发芽,和灾区人民一起心手相牵、并肩向前。(5月10日《四川日报》)

  志愿者也被称为“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他们致力于无偿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潮气蓬勃,无畏艰难和挑战,在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不获取任何名利的条件下,志愿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群体。他们中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为社会释放着正能量。在1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汶川特大地震中,一批批志愿者,就像报道中提到的高思发们,都曾作为灾区奉献过青春和汗水。

  志愿者一般都呈现如下特点:友爱,即友爱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友爱,即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贫富,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不论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互助,即互助精神,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在那场震惊中外的灾难中,正是有了志愿者的协助,才使救灾工作顺利过渡到灾后重建中。而即便是在重建中,也离不开志愿者的倾情奉献。

  回想10年前,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灾区每一个角落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正像报道中提到的,一次次灾难历练,志愿服务工作一路砥砺前行,走过了从“散乱弱小”到“成体系、制度化、可持续、广参与”的成长轨迹,以应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也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贡献了四川力量、西部经验。从启蒙到沉淀,再到升华和成熟,据统计,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数达到118万多人,有组织地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者服务178万多次。经过大灾难后的磨练,志愿者的工作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使这项工作在依法、有序、有效的状况下进行,也逐渐形成了引导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川经验”。

  特大地震中,中国志愿者在瞬间爆发的同时,志愿服务领域也因此诞生一个新名词“应急志愿者”。2008年10月13日,由四川省委牵头,省应急办、团省委等14家厅局级单位联合筹备下,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总队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展了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灾害评估、物资发放、户外救援、城市应急、雨天城市排水、户外知识宣传、高考服务、爱心捐赠、公益演出、应急演练等志愿服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而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志愿者本身也得到了锻炼成长,所做的各项工作对其性格、品德的塑造和培养很大,使志愿者对人生的理解更透彻,对国家发展更关注,由此得到的历练丰富了其人生经历。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锻炼,而是品质、意志的检验,甚至在磨难和生命危急关头的考验。是的,四川志愿者乃至中国志愿者,就是随着灾难而成长起来的。

  如今回想5.12,怎能忘记志愿者们付出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没有他们的无私、倾力奉献,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因为抗震救灾的“四川奇迹”乃至“中国奇迹”,其中就有志愿者的一份功劳。因此,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难忘志愿者,十年后再向“义工”致敬,不需要任何理由。志愿者持之以恒的真心奉献将永远铭刻在所有人心中。(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