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川”越十年,自强不息让灾区换了人间
http://www.scol.com.cn(2018-5-9 14:56: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十年回首,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前一个承载了亿万人民心痛的时间点,夺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毁损上千年的历史遗存,山崩地裂,人间痛哭。十年回首,有志者,事竟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伤痛记忆正在被修复,十年过去,巴蜀大地呈现出盎然生机与活力,这方热土备受人们珍爱。这一路,文化的力量蓬勃有力,既有声势浩大的抢险重建,又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心灵。(5月9日《四川日报》)

  回望来路,有伤感,也有惊喜。断瓦残垣,故园不再,物是人非,确实伤心不已。不过,我们毕竟坚强的走了过来,走得自信而豪迈。从一年,到三年,从五年到十年,一次又一次的回望,一次又一次的抚慰伤痕和平复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融入血液,根植灵魂。在回望中汲取力量,挺直脊梁,让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在四川在线推出的“我们共同的经历”——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征文中,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再现和印证。无论是从征文的目的,还是从征文的内容来看,都在集中阐释一个主题,回忆是为了一种缅怀、铭记与奋进,不忘悲痛,方懂珍惜,不舍恩情,方能团结,不屈艰险,方可前进。

  在征文中,虽然也曾经有悲壮的回忆,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奋然前行。无论是灾区人民,还是参与援建的志愿者,或者是全国人民,都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多难兴邦,自强不息,越是面对急难险重,越是能激发出我们崛起于危难的信心和力量。

  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尤其是地震灾区的非物质遗产,在艰难时刻,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抚慰,激励和鼓舞着灾区人民砥砺前行。从国家级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授牌,到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从绵竹年画节,到羌年等非遗活动,灾区人民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坚定了文化自信。

  不等不靠,用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在灾后重建主战场上,无数党员干部情系乡梓、连续奋战,北川县原副县长兰辉在下乡工作中把生命永远留在了他钟爱的山山水水,成为“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时代楷模。灾区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宣讲党的政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解答群众疑难困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震十年,这是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凤凰涅槃是过程。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和10个极重灾县(市、区)的GDP分别是2008年的3倍和3.3倍。灾区不仅实现了与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而且还高于四川省的发展速度。这个结果既是十年来对口省市援建的结果,也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奋力发展的结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砥砺十年,灾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可喜可贺,值得点赞和宣扬。但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灾区经济还需找准新的突破点,还需要灾区人民继续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攻克另一个难关。(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