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汶川震后十年巨变 积蓄力量备足后劲
http://www.scol.com.cn(2018-5-9 7:51:1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12”汶川特大地震临近10年。5月7日,省统计局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用一系列数据指标直观呈现灾区发展之变。 (2018-05-08 四川日报)

  灾难带来创痛,重建蕴含机遇。变化翻天覆地,精神一以贯之。10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地震让我国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创;如今,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灾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多难兴邦,“5.12”汶川特大地震这场灾难给我们带来创伤,也淬炼出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这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等地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一个个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的新家园欣欣向荣。

  看待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持续稳健,关键要看经济总量变化。过去十年,汶川地震灾区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产业振兴可圈可点,灾区居民收入3倍增长。过去十年,地震灾区将灾后重建的过程视为发展的过程,视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后劲的过程,不仅要“复原”“重生”,更要奋力崛起,脱胎换骨、超越自我。经过十年的建设,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地已经焕然一新,地震灾区的住房、交通、医疗等都得到巨大改善,可以说,是灾后重建让汶川地震灾区提速发展了30年以上。从灾区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到工业、服务产业增加值,再到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

  看待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持续稳健,还需要看支撑作用发挥。过去十年,要素资源聚集释放成为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振兴发展最有力支撑点。10年来,39个重灾县(市、区)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灾区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在灾区恢复重建中,要素资源的聚集与释放,支撑了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投资消费拉动强劲也成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振兴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撑。10年来,灾区全力提升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劲,投资、消费增长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纵观汶川地震灾区十年经济重振,要素资源的聚集与释放、投资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等都有力支撑灾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这十年,地震灾区通过对产业恢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震后10年过去了,汶川地震灾区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汶川地震灾区正处于涅磐重生、破茧化蝶的时期,正处在爬坡攻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敢作敢为敢担当,特别需要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真抓真干真落实,把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与地区灾区发展振兴结合起来,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向高质量发展。从目前来看,地震灾区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产业支撑比较充分,各项发展政策面向好,经济发展基础十分扎实。数据不会说谎,事实最有说服力。2017年,39个重灾县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3.2∶45.9∶40.9,10个极重灾县的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2.2∶48.2∶39.5,地震灾区经济发展增速变化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依然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由此判断,灾区经济可望延续目前发展态势,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新产业、新风貌、新生活。过去的十年,汶川地震灾区保持稳中求进追赶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经济发展成就显著,汶川震后十年巨变为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同步小康积蓄了力量,备足了后劲,奠定了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