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是该给科研人员的“头衔”验验货了
http://www.scol.com.cn(2018-4-17 7:51:1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帽子”为科研人员送去了一众“福利”,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不少科研人员纷抢的“硬通货”,但是,“帽子”过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人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各地都看准了人才的巨大潜力,纷纷“引才”,于是,不免在各类人才的“头衔”上做出判断。是的,想要简单快速地判断一位科研人员的“段位”,一睹其“帽”便知:是头顶“长江”,还是手握“黄河”;是身怀“楚天”,还是脚踏“泰山”……以便依据不同的“段位”,提供不同的优厚条件

  不错,人才是“长江”“黄河”,还是脚踏“泰山”“楚天”,是引才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只要是头顶这类头衔的人,一般都是国内的顶级科研人才。然而,仅有“头衔”的庸才绝非少见。诚如报道所言,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等等,加上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学者”“中原学者”等省市级人才计划至少有27个,“黄河学者”“昆仑学者”等校级人才计划79个,即这100多个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就对应着100多顶“帽子”!

  这些顶着“头衔”的人,在科研立项申请上捷足先登,不仅科研经费花都花不完,更给其他科技人才的成长造成阻碍。“头衔”或“帽子”太多,无疑是批发这些“头衔”或“帽子”的机构决策不合理造成的。难怪有些基层科研单位的人抱怨,其实,不少科研人员(含教师)的科研水平差不多,但就因为岁数大一点就评不上一个“帽子”,以至于科研待遇差距很大,可事实上,差距根本没有那么大。简单以“帽子”来论人才,未免偏颇。

  更严重的是,这些头顶“帽子”的人,仅仅是“戴帽”而已,对科研的贡献并非都很大,既然如此,为何科研机构或高校还要疯抢?因为无论科研机构还是高校,都需要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当然,对“帽子”们的奖励,可以激发科研热情,但评价机制也需要改。如果仅把有限的科研资源都向这部分“帽子”倾斜,科研环境无疑不佳,必然畸形。而且,这些有“头衔”的人,稍不满意就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给一些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研规划造成损害,使人才结构失衡,令科研无法持续。

  坦率地讲,我国有各类“头衔”的科研人员,名声实在是“毁誉参半”。一边是“头衔”满天飞,而另一边却是被“验货”后的事实打脸。如今,各种“头衔”的水分很大,越来越脱离实际,令人们普遍感到费解。别说是“长江”之类的称号,就是院士称号都有实际上“含金量”不足的趋势。而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的情况下,对那些顶着“头衔”却“含金量”严重不足的人来说,岂不羞愧?

  可见,少“批发”一些科研“帽子”,多看实际能力,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就显得极为迫切。虽然并非所有地方都在揽才上搞“拉大旗扯虎皮”那套,但暴露的问题却不容小视;不中用的各种“头衔”有不少已成为摆设。这既暴露出“头衔”过多、过滥的问题,同时说明我国在人才评价体制上,确实存在一些弊端。由此,是该给科研人员的“头衔”验验货了,不能仅凭“头衔”拿项目,而是该以实际能力为标准。否则,无疑使更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营造为科研潜心研究的良性竞争氛围。(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