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博士的擀面杖“写”出传统的深邃感
http://www.scol.com.cn(2018-4-16 8:07:1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作为老陕,擀面吃面历史悠久,但擀面时为何要从周围擀起、为何要卷着擀、擀面翘边是什么原因,煮面时又为什么要加凉水?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写了一篇论文,回答了这些问题。昨日,一篇留法博士写的名为《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在朋友圈火了,文章点击量突破十万加。(《华商报》4月15日)

  可能在不少人眼中,一位博士以论文的形式,讨论擀面技巧,未免“小题大做”,且“不务正业”。可常言道:“小窍门中也有大学问。”擀面手艺并不是粗浅且毫无讨论意义的,而科学思考的过程,恰能体现出这项传统技艺的深邃感。

  总所周知,我国的面条文化从发源至今,至少已有4000多年历史。制作面条的方法虽然丰富,可没有一类不是在反复“试错”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看似简单的手擀面,也凝聚了数以百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其中蕴藏的工匠精神不能小窥。

  可以看到,对待任何一类看似“习以为常”的事物,若能进行深入性的探索,皆能发现出其中不为人知的有趣一面。手擀面这项传统技艺经由长年发展,先人的智慧造已深深印刻在短短的擀面杖当中,所迸发出的光彩也自然能引动大多数人的共鸣。所以,吸引网友的并不在于论文的技术性,而在于传统技艺的深邃感。

  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我们有不少宝贵的饮食文化技艺,已逐渐消逝在“追赶潮流”的商业更替中,他们需要我们去珍惜,他们也需要我们去发展。通过科学思考的方式,挖掘中内中暗藏的道理,激发民众的学习欲望,也是一种保护方式,至少不会让人看不起手擀面的味道。

  也许这位博士的小论文,不过为一时兴趣之举,可内藏的借鉴意义也有待我们发掘。我们是否应该发动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拿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将精力适时地投入到身边的文化事物当中,让传统文化得以走向长效发展。

  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 (2016-2020年)》中亦指出:“动员科学家和专家开展科普创作,举办讲座、咨询、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渠道,围绕社会关切解疑释惑。”这篇博士的论文似乎也来得恰到好处。

  习近平主席在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提到: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展开深入的科学研究,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创新。这篇以擀面为题的论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