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行骗老人套路翻新当求解呵护升级
http://www.scol.com.cn(2018-4-23 8:18:4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面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今年又有了最新套路。记者调查发现,推销者为逃避官方打击,开始变换经营场所,通过电话先与老人约定,再派车将他们送至某地,然后集体前往郊区的观光园,利用封闭的环境,借以销售高价产品。(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老人是易骗群体,一方面源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轻判轻信;另一方面源于缺乏保护能力,又无外部因素的帮助与保护。无论是销售保健品,还是推销其他产品,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老套的行骗手法被曝光,行骗的推销者为了达到迷惑的目的,必然会不断变换手法,比如电话营销骗局已经从直接的推销保健品、保险、贷款、高息理财发展到老年证升级、组织低价游等形式,让人“防不胜防”,成了专门针对老人的“城市牛皮癣”。

  行骗套路升级,如何避免老人们的利益受到影响,的确是个值得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对老年人的保护,若能像骗子那样“攻心为上”,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和行动洞察,甫一开始就共同构筑防线,则可减少老人们被骗的机率。老年人非理性行动导致上当受骗和财产损失,媒体有诸多报道,舆论也反复进行了引导,但往往收效甚微,其间不少人“被同一套路多次被骗”,完全被行骗者“洗脑”而成为“提款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人和社会性关怀太少,让骗子成了虚假的情感替代者。

  如果感同身受想到空巢老人们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何老人们总会成为受骗者。一些老人连死都不怕,又怎么会顾忌被骗呢?某种意义讲,他们之所以愿意被骗,不过是用钱去寻求一种虚幻,却能带来短暂快乐的心理慰藉。这里面有两组对比的数据,一是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携手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历时数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内购买过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行为。同时,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比例与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相关。二是重庆渝北区悦来一所中学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调查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只占一半,能记住手机电话的占60.5%。

  国务院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空巢之痛,几人能懂?比之于相对矫情的空巢青年的新概念而言,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才是最需要关怀慰藉提供保护,免于被伤害的群体。对于成功概率极高的骗局,教育、打击、惩戒只是一个方面,掌握老人们每天的行踪,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未雨绸缪,次之是发现有被骗的苗头时,果断采取干预和制止措施。未能掌握蛛丝马迹,非要等到老人们被骗之后才斥以不理性,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关怀不能“老装睡”。

  时下,“常回家看看”被写入了法律,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租房养老、卖房养老等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何以未能成为防骗的“防火墙”,足以说明既有的模式,对老人的关爱与保护效率还有待提升。所谓的共同构建防护网、保护墙,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是要跳出“群体自悲”和“利己泛滥”的因素,避免用客观因素而掩盖主观原因,从而使老年群体成为事实上“被遗落的群体”——人人都在讲保护与关爱,人人都在替空巢的状态而开脱。

  呵护就是解决需求,提供常态而有效的渠道保障,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一次观察。知道每个老人每天在干什么,心里想什么,解决了“为什么愿被骗”的心理问题,才能避免“为什么容易被骗”的循环。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