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建立国家级"调配库"应对血源缺口是可行之法
http://www.scol.com.cn(2018-3-5 8:23: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狗年春节前,北京市取消互助献血的一纸规定,让众多血液病患者以及医院在春节期间陷入了找血盼血的焦虑中。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密切关注此事动向,这次两会他提出建议:建立国家级血源调配库,应对血源缺口。(3月4日《扬子晚报》)

  血荒产生的根源,除了使用的不透明,还在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未能达到体系内的“一盘棋”。目前,对供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些相对比较集中的说法,最主要的是公民奉献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为性“血荒”。不可否认这些理由的合理性,其中一些还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但主力群体放假导致季节性“血荒”、献血得到的血液血型分布不均衡导致结构性“血荒”、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都离不开制度性求解。

  目前血液的管理采取“三统一”原则,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实行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管理采供血和统一管理临床用血的原则。不难看出,这个原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划地为治”和“各行其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大的管理区域,而省内的市州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主体。这种体系的好处在于,可以发挥各自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但缺点在于无法做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共同,无以打破区域之间的堡垒,实现资源的彼此调配和调节性使用,提高血源的使用效率。

  结构性失衡的一个规律是,大城市比小城市紧缺,内地比沿海宽裕,西部优于东部。即便在同的行政单位内,人员密集和医疗资源集中区,比之于其他地方也更加缺血。在整体血液量长期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区域和血种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会导致血荒状况的加剧。有的时候,血荒主要表现在供需之间的区域失衡,或者说内部性的调剂不够,一个地方出现供血不足,完全可以靠其他地方的调配使用,并在短时间内达到补缺的效果。比如像汶川大地震等几次重大灾难发生后,通过省际间或者区域间的资源调配,很快就应对了供血不足的危机。重大灾难和应急情况所诱发的应对机制,有必要实现和实行常态化。

  建立这种常态化的机制并不难,不妨效仿不动产登记的经验,成立国家级血源调配库,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各省成立分中心并与国家调配库存进行联系,数据和信息做到即时上传,国家级调配库对全国性血液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就像人体中的血管一样,只有打破了中梗阻才能让血液顺畅的运转起来。

  就现实来看,建立国家级"调配库"应对血源缺口是可行之法,一者,此为破解区域壁垒的现实选择和实际需求,也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及危机应对的总结。二者,实行全国统筹管理成熟的外部条件,不但有民意的广泛支持,也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强大保障;三者,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全国协同的战略布局,以及社保、医保等全国统筹的实施,都对实行血液管理“全国一盘棋”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随着“互助献血”制度被全面取消,献血总量势必进一步减少,缺血现象必将恶化,本着提高管理水平和使有效率为目的,建立国家级"调配库"应对血源缺口则不失为有效举措。应早日将其由共同议题落实为公共政策,从而为破解血荒打开一条“制度缺口”。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