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特别“红包”到底能走多远?
http://www.scol.com.cn(2018-3-10 7:45:3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维扬书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3月7日,一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学生在网上晒出开学第一节课收到的“红包”,这些红包中有的是5元零钱,有的是“迟到一次抵用券”,还有的是“陪你打一次球券”。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些红包是学校机械工程系老师陈飞在其课上发放给学生的,他表示,自己从2015年开始给学生发红包,在所有红包的福利券中,学生使用最多的还是“迟到抵用券”和“忘交作业抵用券”。(3月9日《北京青年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机械工程系老师陈飞开学第一节课给学生发红包,引发网友热议。有评论认为,派发特别“红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是一种教育创新之举,值得点赞,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人们不禁要问:特别“红包”到底能走多远?

  报道中说,2015年微信抢红包比较流行,陈飞老师觉得好玩,希望换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给学生带来祝福和幸运,他就开始在开学第一节课上给同学们发“红包”,这些“红包”有的是现金,有的是抵用券,学生领到红包时,“有种‘别人家的老师’终于让自己遇上的感觉,大家领到券后很开心。”

  但笔者以为“红包”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可能持久的。

  报道中说,学生开始领“红包”时,就像过年拿压岁钱一样,拿到先摸一摸,然后偷偷拆开,看一下里面到底是什么,“我当时觉得很紧张也很刺激,一开始期待自己可以拿到10元大奖。”这说明学生最希望拿到的还是现金“红包”,但是陈飞老师发的“红包”中,“迟到一次抵用券”占30%,“作业免交一次抵用券”占16%,“陪打球体验券”占14%,“考研经验交流券”占10%,现金“红包”仅仅占30%,说实话,第一年发“红包”,学生还有一种新鲜感,第二年第三年再发,这种新鲜感就会消失,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审美疲劳。

  除了新鲜感消失外,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发“红包”,搞不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投机心理:晓得老师第一节课照例会发“红包”,到时候该来的肯定来,不该来的也会来,教室里人满为患,一片繁荣景象,但是没有“红包”可拿的课堂,不该走的也会走掉。为拿“红包”而选课,让学校教育变了味。前几年,扬州某职业学院的一位教师也曾在课堂上给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学生发“红包”,此举一出,没有一个学生逃课,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师生关系空前融洽。可是好景不长,一旦停发“红包”,课堂质态又会“涛声依旧”。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发“红包”,说到底还是因为学生不想学,教师课难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出了严重问题。根子还在于高校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只注重考核论文论著和课题,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在其职务晋升、评奖评先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导致许多教师根本不备课就走进课堂,眼睛盯着天花板照本宣科,学生坐在下面要么玩手机,要么睡大觉,教师都视而不见。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发“红包”肯定是不行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在课堂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质疑、赏识教育等方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