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高校改名“去职业化”未必是副良药
http://www.scol.com.cn(2018-2-6 8:05: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月20日,教育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发展规划司《关于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46所高校入选该份名单,其中包括21所“新设本科学校”、16所“更名大学”、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和3所“同层次更名”的学校。引人瞩目的是,在21所“新设本科学校”中,有16所学校的“建校基础”中包括“职业”或“职业技术”字样,其“申请建校名称(即拟改成的新校名——记者注)”中,将“职业”或“职业技术”抹去。(2月5日 《中国青年报》)

  高校职业化曾经大热一时,但近十几年来,高校“职业化”几起几落。近期,高校“去职业化”又呈上升趋势。教育部公示的高校改名可见一斑。是在校名更高大上方面做文章,还是在培育高校教学品牌、遵循市场需求上下功夫,高校改名背后的“去职业化”,仅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高校的立身定位和教学品质在哪里?

  高校校名,承载着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范围,越是特色办学,越注重校名的稳固。近期,某知名大学还因为捍卫校名,与改名学校发生过争论。那些希望通过更改校名的技术类高校,是改名与学校其他系列改革一同推进,还是仅仅改改校名而已,结果会大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借助高校扩招兴起,当然也是迎合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这些年来,通过培养技术人才而使学校并不多见,甚至有的都不及“山东蓝翔学校”这般出名。

  在技术兴校难出成绩的情况下,一些高校难免走进改校名的歧路上。一来可以去掉旧有学校的不景气,二来可以开拓新的教学范围。至于学校是否真的能够借助改校名之机,拓展和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则另当别论了。

  应该承认,一些“泡沫化”的职业学校,决定“去职业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挤掉职业学校里的泡沫,从而对技术类高校进行洗牌重组整合,形成强有力的技术类高校。但是,如果仅仅进入改校名而无实质提升行动的歧路中,高校改名也就只能沦为一场文字游戏,而对技术类高校的中兴起不到应有作用。

  高校不仅仅是用校名来撑门面的,更为关键的是学校能否遵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教学理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用符合需求的校名。高校的技术校名不是高校的负担,也不是用来炒作的噱头。校名,或者高校是否有高大上的学校建筑,都是学校物化的外表,痴迷于此,只能迷失高校办学的灵魂。

  每到毕业季、求职季来临的时候,各类人才都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的焦虑中。然而,对技术性求职者的需求,特别是高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一方面是市场的过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类高校纷纷“去职业化”,孰对孰错,即可从中找到双方的错位。

  学校是办学主体,当然对校名、办学方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盲从的“去职业化”,一如盲从的选择职业化,如果没有让市场心动的人才做后盾,从长远来看,都将会迷失自我。(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